胰島素于1921年由加拿大人F.G.班廷和C.H.貝斯特首先發(fā)現(xiàn)。1922年開始用于臨床,使過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挽救。時至今日,胰島素依然是治療糖尿病不可或缺的藥物,對于某些糖尿病患者來說甚至是唯一可以應用的藥物。但是,眾多的糖尿病患者甚至某些醫(yī)生仍然對所有胰島素有諸多顧慮,未能及時啟用胰島素治療控制患者病情,延誤治療時機。下面,給大家盤點一下應用胰島素的常見誤區(qū)。
誤區(qū)一:用上胰島素就意味著病情加重了
糖尿病病情的輕重應根據(jù)血糖控制水平判斷,而不是用藥種類。
對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因自身免疫缺陷或者遺傳等因素導致體內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故無一例外地需要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口服降糖藥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但患者自身分泌胰島素的能力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下降,這時補充外源性胰島素就非常重要,胰島素治療不僅有助于血糖長期達標,更能預防或延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以控制病情的進展。
誤區(qū)二:胰島素長期使用會上癮
胰島素使用是具有適應癥的,即使長期注射也是病情的需要,不存在成癮的問題。
成癮性是指某種藥物的副作用,而胰島素沒有這種副作用。胰島素是人體內本來就有的一種激素,對于糖尿病病程長、胰島β細胞功能低下甚至缺失的患者而言,自身已經(jīng)不能生產(chǎn)、分泌胰島素,所以需要外源性補充,而這種情況,就如同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冷了要添衣一樣。
誤區(qū)三:胰島素打針會很疼
隨著注射技術和裝置的發(fā)展,胰島素注射已變得仿若無痛。
目前市面上已有直徑0.23 mm的針頭,針頭非常細小,僅相當于三根頭發(fā)粗細。注射時就像被蚊子叮了一下,基本沒有痛感。
誤區(qū)四:打完胰島素不能馬上吃飯
隨著胰島素的“更新迭代”,這個“歷史遺留”問題已經(jīng)解決。
新型胰島素類似物可在餐前即刻注射,即打即吃,不用再苦苦等待30分鐘才能吃飯了。而且,萬一忘了在餐前打,在吃飯時補打一針便可,這使糖尿病患者在家或外出就餐都能更方便,血糖控制更平穩(wěn)。
誤區(qū)五:長期注射胰島素會使胰島功能萎縮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由于糖尿病存在自身胰島β細胞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為了維持血糖正常,就需要適量補充外源性胰島素。用胰島素治療可使自身胰島細胞適當休息后繼續(xù)工作,有利于保護胰島功能。
誤區(qū)六:2型糖尿病患者不必打胰島素
在臨床工作中,不少2型糖尿病人只有應用胰島素才能較滿意地控制病情,而許多病人及其家屬對這類糖尿病應用胰島素顧慮重重,其實,2型糖尿病病人應用胰島素的益處:它可使血糖濃度得到有效的控制,消除高血糖所致的“葡萄糖毒性作用”,有利于自身胰島功能的恢復;并能促進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脂肪代謝異常;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從而降低心腦血管病的并發(fā)癥。
可以說,2型糖尿病病人在病情需要的情況下應該及時改用胰島素治療,它對控制糖代謝異常,減輕并發(fā)癥,使病人安全渡過危急狀態(tài)都是十分有利的。
總之,胰島素的療效如何不僅與治療方案是否合理有關,還與生活方式干預、胰島素種類、儲存方法、注射技術等多種因素有關。胰島素是一柄雙刃劍,如果使用得當,可以降低血糖,延緩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發(fā)生低血糖、增加體重,甚至誘發(fā)心腦血管事件。我們在臨床工作中,一定要做到個體化制定胰島素治療方案,動態(tài)化調整胰島素劑量,使胰島素真正成為我們戰(zhàn)勝糖尿病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