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說起“腦?!薄爸酗L”,都是生死一瞬間的急救,未來,腦梗的治療很可能不需要再與時間賽跑。近日,廣州醫(yī)生發(fā)布治療腦梗最新研究成果:將經過納米材料改造過的神經干細胞定向移植到梗死處,讓腦組織神經元“再生”。巧妙的顯像劑注入設計,還可以讓移植進去的神經干細胞隨時接受監(jiān)測。
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沈君課題組在國際材料領域科研界頂尖期刊《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發(fā)布了治療腦梗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將經過納米材料改造過的神經干細胞定向移植到梗死處,讓腦組織神經元“再生”,這樣一來,救治腦梗病人可更“從容”。據介紹,這一成果為提高神經干細胞治療效果提供了新方法,有助于推動神經干細胞治療腦梗死盡快進入臨床。目前該項研究處于動物實驗階段,預計3至5年后在國內可進入臨床試驗和運用。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放射科主任沈君介紹說,治療腦梗死一直是臨床難題,腦梗死的致病機理是,血栓堵塞腦供血動脈,導致局部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死亡,進而產生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常見的面癱、四肢癱瘓等,嚴重的可直接導致死亡。
醫(yī)療界認為,溶栓是治療腦梗死迅速有效的最佳選擇,且最為有效的治療是在發(fā)病早期。腦梗死發(fā)生后3小時內通過靜脈注射藥物溶栓最為安全有效。如超過3小時,腦梗部位神經元迅速死亡,溶栓治療效果差,還易導致腦梗死區(qū)出血。目前國內外大約只有1/3的腦梗死病人能在發(fā)病3小時內到達醫(yī)院,僅有少數(shù)能得到及時的溶栓治療。
急性期過后,腦梗死治療主要是采用一些腦保護藥物,而在慢性期,主要依靠康復、針刺等手段來進行殘肢的功能恢復,效果非常有限。目前,我國腦梗死患者70%~80%因為殘疾而不能獨立生活,需要長期照護,給社會、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再生”腦組織神經元
突破治療時間窗限制
沈君介紹,研究者致力于將神經干細胞移植到腦梗死區(qū)域,通過細胞增殖分化,“再生”新的神經元,重建神經環(huán)路,從而修復腦梗死造成的神經功能障礙,取代受損或死亡的神經細胞,用這樣的方法代替?zhèn)鹘y(tǒng)溶栓治療對原有神經元“爭分奪秒”的搶救,從而突破治療時間窗的限制。
不過,在以往的實驗中,神經干細胞移植后在梗死的腦組織內并不像人們期望的分化成為神經元,起到替代死亡神經元的作用。沈君課題組發(fā)現(xiàn),在動物模型中,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效果好,但初步的臨床試驗表明,神經干細胞治療雖然安全,但作用于人體的效果卻并不如動物試驗中那么明顯,神經干細胞被注入腦部后的去向也不太受控制,往往沒有那么“聽話”地留在腦梗死區(qū)域。
專家介紹,這主要是因為腦梗死處的壞死腦組織會釋放大量的抑制因子,與神經干細胞上的NgR蛋白結合,抑制神經干細胞分化為神經元,沒有神經元這一基礎單位,神經環(huán)路無法重建,神經功能障礙也得不到修復。
研究研制“納米乒乓球”改造神經干細胞
針對上述難題,沈君課題組首先是想辦法設計了一段能干擾這種抑制作用的基因編碼序列(小干擾RNA),接著又用特殊的納米材料和生物材料研制一個個極其微小的乒乓球狀囊泡。通過囊泡表面的正電荷吸附了擁有負電荷的小干擾RNA,再在囊泡的內部裝上顯像劑粒子,這些粒子像一個個吸鐵石,在磁共振成像機器內發(fā)出信號,使神經干細胞能被直接看到。
隨后,這些體積只有200納米左右,表面還有正電荷的“乒乓球”一靠近神經干細胞,就能夠在5小時內被其高效吞噬。利用這一巧妙設計,顯像劑及小干擾RNA被同步輸送到神經干細胞內,不但干擾抑制因子和NgR的結合,促進神經干細胞分化為神經元,顯像劑也能使得神經干細胞在移植到指定位置后,其分布及遷移流向能被實時觀察到。
效果“升級版”神經干細胞工作效率高6倍
課題組運用磁共振成像進行實時精準的追蹤,保證干細胞準確輸送到梗死區(qū),還能在動物活著的情況下直接看到神經干細胞的分布及移動情況。
測試結果顯示:經過這種乒乓球樣囊泡處理的“升級版”神經干細胞,移植到腦梗死區(qū)后,在動物腦梗死復雜環(huán)境下分化為神經元的比例可由4%左右提高到27%左右,提升6倍左右。實驗結果也顯示,接受“升級版”神經干細胞移植的動物,四肢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比移植未經處理的神經干細胞恢復得更快、更好。
沈君介紹說,這種集合了示蹤與功能調控于一體的納米“乒乓球”,在腦梗死再生醫(yī)學中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預計三至五年后就能進入臨床。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