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不摳耳朵是對是錯
近年來,大家時常在網(wǎng)絡上看到由于摳耳不慎導致炎癥、出血、鼓膜穿孔等意外傷害的事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原來摳耳朵這件令人挺舒服的事并不怎么健康。按照醫(yī)生的說法,耳朵根本不需要摳,因為隨著咀嚼運動,耵聹會自己掉出來。壯壯的媽媽就是秉承這一理念,并且在壯壯出生后不久還專門咨詢了醫(yī)生,得到了肯定的答復。
那么為何壯壯的耵聹沒有自己掉出來,反而堵在耳道內(nèi)影響聽力呢?
先我們要了解耵聹的產(chǎn)生途徑和遷移過程:耵聹是由外耳道耵聹腺分泌出的淡黃色粘稠液體,含有一些蠟質(zhì)油,大部分是角質(zhì)細胞,即皮膚死細胞,遇空氣干燥后,有的人耵聹呈薄片狀,有的如粘稠的油脂。耵聹到底是“干”還是“濕”,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決定濕耵聹的是顯性基因,位于16號染色體上。耵聹平時“藏”在外耳道內(nèi),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來物質(zhì)(如灰塵、小飛蟲等)的作用。正常情況下,隨著我們咀嚼運動,在顳下頜關節(jié)運動的傳導下,耵聹順著外耳道壁向外逐漸排出。耵聹產(chǎn)生及排出保持動態(tài)平衡的時候,既不會堵塞耳道,也能將耳道深部的灰塵帶出,還能阻止小飛蟲進入耳道深部,因此不用摳耳朵。
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耵聹產(chǎn)生過多或者合并排出障礙的時候,這個動態(tài)平衡打破了,就會導致類似上述壯壯的情況。特別是有些人天生耳道狹窄或者外耳道炎導致的皮膚增厚腫脹,耵聹就有可能堆積在耳道內(nèi),不易排出。由于影響到外耳道的傳音及鼓膜的震動,常見癥狀包括耳鳴、耳悶、聽力下降,甚至有的患者主訴用手敲擊腦袋時能聽到異常共振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