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知母
【英文名】:
Common Anemarrhena Rhizome, Rhizome of Common Anem
【拼音】:
Zhī Mǔ
【別名】:
提母(《范子計然》),芪母(《廣雅》),蚔母、連母、野蓼、地參、水參、水浚、貨母、蝭母(《本經(jīng)》),女雷、女理、兒草、鹿列、韭逢、兒踵草、東根、水須、苦心(《別錄》),昌支((唐本草》),穿地龍(《山東中藥》)。
【藥材類別】:
根莖類
【性味】:
味苦;性寒。
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藥性論》:性平。
③《日華子本草》:味苦甘。
④《藥品化義》:味微苦略辛。
【歸經(jīng)】:
入肺、胃、腎經(jīng)。
①《珍珠囊》:腎經(jīng)。
②《湯液本草》:入足陽明經(jīng)、手太陰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解》:入足少陰腎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
【入藥部分】:
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
【產(chǎn)地和分布】:
生于向陽干燥的山坡、丘陵草叢或草原地帶,常成群生長。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等地。在新疆、安徽、江西、河南等地有引種栽培。
【形態(tài)特征】:
知母,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根莖橫生,粗壯,密被許多黃褐色纖維狀殘葉基,下面生有多數(shù)肉質(zhì)須根。葉基生,叢出,線形,長20-70cm,寬3-7mm,上面綠色,下面深綠色,無毛,質(zhì)稍硬,葉基部擴大包著根莖?;ㄝ阒绷ⅲ环种?,高50-120cm,下部具披針形退化葉,上部疏生鱗片狀小苞片;花2-6朵成一簇,散生在花葶上部呈總狀花序,長20-40cm;花黃白色,干后略帶比色,多于夜間開放,具短梗;花被片6,基部稍連合,2輪排列,長圓形,長5-8mm,寬1-1.5mm,先端稍內(nèi)摺,邊緣較薄,具3條淡綠色縱脈紋;發(fā)育雄蕊3,著生于內(nèi)輪花被片近中部,花藥黃色,退化雄蕊3,著生于外輪花被片近基部,不具花藥;雌蕊1,子房長卵形,3室,花柱短,柱頭1。蒴果卵圓形,長10-15mm,直徑5-7mm,成熟時沿腹縫線上方開裂為3裂片,每裂片內(nèi)能常具1顆種子。種子長卵形,具3棱,一端尖,長8-12mm,黑色?;ㄆ?-8月。果期7-9月。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宜生用;入腎降火滋陰宜鹽水炒。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①《別錄》:多服令人泄。
②《醫(yī)學(xué)入門》:凡肺中寒嗽,腎氣虛脫,無火癥而尺脈微弱者禁用。
③《本草經(jīng)疏》:陽痿及易舉易痿,泄瀉脾弱,飲食不消化,胃虛不思食,腎虛溏泄等證,法并禁用。
④《本經(jīng)逢原》:外感表證未除、瀉痢燥渴忌之。脾胃虛熱人誤服,令人作瀉減食,故虛損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