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藥對人們的作用是巨大的,早年的大夫都是利用草藥研制為藥物給人們服用,解除人們因患病帶來的痛苦,而如何將普普通通的草藥研制成可以使用的藥物,對此,我們需要一定的了解,炙黃芪,本品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片,直徑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淺棕黃或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淺黃色,木質(zhì)部黃色,那么灸黃芪怎么炮制的?
灸黃芪,常用中藥之一,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chǎn)于中國的內(nèi)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采挖,出去須根幾根頭,曬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灸黃芪:內(nèi)蒙黃芪、膜莢黃芪、黃芪、序黃芪(又名“紅芪”)、日本黃芪(又名“和黃芪”)。
生黃芪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消腫;蜜炙黃芪,長于補(bǔ)氣生血,適于肺虛氣短,氣虛血弱,氣虛便秘;炒黃芪補(bǔ)脾益氣而不壅滯,治脾虛腹脹,食少便;酒炙黃芪溫升作用較強(qiáng),適于氣虛肺寒,氣虛下陷。
生灸黃芪:補(bǔ)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炒黃芪:為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入藥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qiáng)。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shí)取出攤晾,而后入藥者。補(bǔ)氣潤肺功效增強(qiáng)。
氣虛最好用炙黃芪泡水喝,常用量為6~9克,氣虛嚴(yán)重者可以用30克。泡水飲用,喝多少隨自己而定,氣足即可停服。注意:黃芪屬于補(bǔ)氣類藥物,適用于身體困倦、無力、氣短、多汗、經(jīng)常感冒等屬于氣虛者。對于外感初起、無汗、食積內(nèi)停、陰虛陽、熱毒熾盛等不是屬于氣虛者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