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北沙參熬中藥家常湯似乎已經(jīng)是廣東人家家戶戶都會的,因為北沙參有清熱化痰的功效,很多人夏天或者是食用了比較上火的食物,比如說燒烤、煎炸食物或者是火鍋,他們都喜歡喝些清涼的湯水來清熱去火,那么北沙參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味中藥呢,北沙參別名又有哪些呢,在這里我們就來分享一下北沙參的相關(guān)信息。
北沙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以根入藥。北沙參味甘甜,是臨床常用的滋陰藥,養(yǎng)陰清肺,祛痰止咳。主治肺燥干咳、熱病傷津、口渴等癥。主產(chǎn)于山東、河北、遼寧、內(nèi)蒙古等地。別名萊陽參、海沙參、銀沙參、遼沙參、蘇條參、條參、北條參
北沙參基本信息
【性狀】根長圓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淡黃白色,偶有外皮殘存,全體有細縱皺紋及縱溝,并有棕黃色點狀細根痕。頂端常留有黃棕色根莖殘基,上端稍細,中部略粗,下部漸細。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淺黃白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功能主治】 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熱燥咳、勞嗽痰血、熱病津傷口渴。
【年需求量】北沙參為我國常用藥材,年需求量5000噸左右,是一個大宗藥材品種。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7~8月或9月下旬采挖,除去地上莖及須根,洗凈泥土,放開水中燙后剝?nèi)ネ馄?,曬干或烘干?/p>
【生境】生于山坡荒地,或為栽培。分布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福建、臺灣等地。主產(chǎn)山東、河北、遼寧、江蘇等地。
【性狀】干燥根呈細圓柱形或直條狀,兩頭較細,很少有分歧,長15~30厘米,直徑3~8毫米。外表淡黃色,粗糙,具縱紋及未除盡的棕黃色栓皮,并有棕色點狀的支報痕跡,頂端往往殘留圓柱狀的根莖。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淡黃色,中央有黃色放射狀的木質(zhì)部,形成層呈圓環(huán)狀,深褐色。氣微,味甘。以根條細長、均勻色白、質(zhì)堅實者佳。
【炮制】揀去雜質(zhì),除去莖基,用水略洗,撈出,稍潤,切段,曬干。
【性味】甘苦淡,涼。性微寒,味甘、微苦。
①《本經(jīng)逢原》:甘淡,性寒,無毒。
②《本草從新》:甘苦味淡,微寒。
【歸經(jīng)】入肺、脾經(jīng)。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jīng)。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jīng)。
功能主治:養(yǎng)陰清肺,祛痰止咳。治肺熱燥咳,虛癆久咳,陰傷咽干、口渴。
①《本草從新》:專補肺陰,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②《飲片新參》:養(yǎng)肺胃陰,治勞咳痰血。
③《東北藥植志》:治慢性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肺膨脹不全,肺膿瘍等。
④《中藥志》:養(yǎng)肺陰,清肺熱,祛痰止咳。治虛勞發(fā)熱,陰傷燥咳,口渴咽干。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亦可熬膏或入丸劑。
【注意】風(fēng)寒作嗽及肺胃虛寒者忌服。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