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簡介
為樟科植物烏藥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的塊根。主產(chǎn)于浙江、安徽、江蘇、陜西等地。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細根,洗凈,趁鮮切片,曬干。生用或麩炒用。
【藥性】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jīng)。
【功效】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藥材形狀
【中國藥典】:為樟科植物烏藥的干燥塊根。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細根,洗凈,趁鮮切片,曬干,或直接曬干。多呈紡錘狀,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成連珠狀,長6-15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有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硬。切片厚0.2-2mm,切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可見年輪環(huán)紋,中心顏色較深。氣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
生藥材鑒定
1.性狀鑒別 烏藥個,根紡錘形或圓形,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呈連珠狀,習稱“烏藥珠”,長5-15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有細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質極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芳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
烏藥片為橫切圓形薄片,厚1-5mm,或更薄,切面黃白色至淡棕黃色而微紅,有放射狀紋理和年輪。質脆。
以個大、肥壯、質嫩、折斷面香氣濃郁者為佳;質老、不呈紡錘形的直根,不供藥用。
2.顯微鑒別 根(直徑1.4cm)橫切面:木栓層為5-6列木栓細胞,多破裂。皮層狹窄,散有較多的橢圓形油細胞,內含黃色揮發(fā)油滴。韌皮部常有單個纖維及油細胞散在。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部占根的絕大部分,年輪明顯;導管呈徑向稀疏排列;木纖維發(fā)達,根中央尤甚;木射線寬1列細胞;油細胞少見。該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有的含黃色內含物。
3.粉末特征 黃白色。①淀粉粒單粒類球形、長圓形或卵圓形,直徑4-39μm,臍點叉狀、人字狀或裂縫狀;復粒由2-4個分粒組成。②木纖維淡黃色,直徑20-30μm,壁厚約5μm,有單紋孔。③韌皮纖維無色,長梭形,直徑15-17μm,壁極厚,孔溝不明顯。④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68μm,具緣紋孔排列緊密。⑤油細胞長圓形,含棕色分泌物。⑥射線細胞壁稍增厚,紋孔較密。
炮制方法1.揀去雜質,分開大小條,用水泡透,根據(jù)季節(jié)注意換水,防止發(fā)臭,及時撈出切片。如已在鮮時切片者,篩去灰屑。
2.炒制:取凈烏藥片,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取出。
3.麩制:取凈烏藥片,用麥麩炒至微黃,篩去麥麩即得。
4.醋制:取烏藥片與醋拌勻,略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帶焦斑為度,取出放涼。每烏藥500克,用醋6克。
5.酒制:取烏藥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酒盡時,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干,每烏藥500克,用黃酒60克。
6.鹽制:取麥麩,炒熱,加入經(jīng)鹽水潤半小時的烏藥片,炒3-4分鐘至呈淡黃色,篩去麥麩即可。每烏藥16公斤,用鹽0.4公斤,開水2公斤,麥麩2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