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 藥
烏藥紡錘略彎曲, 質(zhì)堅皮皺色黃棕,
斷面菊花紋理顯, 行氣散寒又止疼。
[來源] 為樟科灌木或小喬水烏藥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L. srtychnifolia($ieb.et Zucc.)F.--ViLL.)的根。
[產(chǎn)地] 主產(chǎn)浙江、安徽、湖南、廣東、廣西。
[采收] 冬、春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曬干為“烏藥個”;刮去栓皮,切成厚0.1--0.2cm的橫片,烘干或曬干。即為“烏藥片”。
[藥材形性] 烏藥個 呈紡錘形,略彎曲,有的中部縊縮成連珠狀,習(xí)稱“烏藥珠”,長5-15cm,直徑l-3cm。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具細(xì)縱皺紋及稀疏的根痕,有的有環(huán)狀裂紋。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棕白色。
烏藥片 呈類圓形,厚O.1—0.2cm。切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而微紅,有放射狀紋理(木射線)和環(huán)紋(年輪),習(xí)稱“菊花紋”,中心色較深。氣微香,味微辛、苦,有清涼感。
烏藥個以斷面色白質(zhì)嫩為佳;烏藥片以粉紅微白、無黑色斑點、香氣濃者為佳。
[炮制] 烏藥片 將原藥揀凈雜質(zhì),分開大小,用清水浸泡3天,注意換水,直至可以切斷為止,撈出,切圓薄片,曬干,亦稱“生烏藥”。
炒烏藥 先用黃酒(烏藥片100公斤,用黃酒15-20公斤)噴潤烏藥片,攪習(xí),放置1-2小時,將鍋燒熱,撒入麥麩,稍炒,傾入烏藥片勤加翻炒,至顯金黃色時,取出,晾涼,篩去麩皮。麩炒后,可除去部分揮發(fā)油,減輕對胃的刺激,而增強其行氣寬胸、散寒止痛的功能,同時,矯味矯臭增進(jìn)健胃作用。
[成分] 含揮發(fā)油,油中主成分為香樟烯、烏藥醇、烏藥酮、異烏藥內(nèi)酯、烏藥烷、烏藥烯、烏藥內(nèi)酯,并含烏藥酸、龍腦、烏藥奧等。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入胃、腎、膀胱等。
[功用] 行氣,散寒,止痛。用于胸膛脹痛,寒疝腹痛,經(jīng)期小腹脹痛、尿頻、遺尿等。
[處方名] 烏藥 臺烏藥 臺烏。
[用量,用法] 3-12克,煎服。
[注意] 氣虛或有內(nèi)熱者忌服。
[保貯] 聳陰涼干燥處、防潮、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