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對重要很有興趣,喜歡自己在家研究各種中藥,可是畢竟不是專業(yè)的,有時候一些名稱相近的中藥他們難免搞錯,如果只是單純研究并沒有服用的話那么無所謂,可是如果用藥的話就要注意了,因為有些中藥雖然名字相近,藥用功效卻相去甚遠,比如烏頭和烏藥,很多人對它們并不了解,那么烏藥是烏頭嗎?
什么是烏藥?
烏藥,別名旁其、天臺烏藥、矮樟、矮樟根、雞骨香、白葉柴等,為樟科、山胡椒屬植物,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生于海拔200-1000米向陽坡地、山谷或疏林灌叢中,中國多地有栽培。有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的藥用價值。
什么是烏頭?
烏頭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烏頭,為鎮(zhèn)痙劑,冶風庳,風濕神經(jīng)痛。側根(子根)入藥,叫附子。主產(chǎn)四川、陜西。云南、貴州、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甘肅等省有栽培。有回陽、逐冷、祛風濕的作用。治大汗亡陽、四肢厥逆、霍亂轉筋、腎陽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愛冷、精神不振以及風寒濕痛、腳氣等癥。
烏藥是烏頭嗎?
烏藥主要有兩大功效,一個是行氣止痛,一個是溫腎散寒。
行氣止痛,主要作用于脾胃,肝也能用。烏藥行氣止痛有個很大的優(yōu)點,就是行氣止痛作用廣泛,本品性溫,《本草求真》云“凡一切病之屬于氣逆,而見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此則逆邪橫胸,無處不達,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故胸脅脘腹,適當配伍,它都能用。
溫腎散寒,是其特殊功效,主要用來治療腎與膀胱虛寒、氣化不及所導致的尿頻或遺尿,如縮泉丸里,就是烏藥搭配益智仁、山藥。對于腎陽虛的其他病證,烏藥一般不用。
川烏,性辛苦,熱,有大毒,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干燥母根,是四川的地道藥材,因其形狀像鳥頭,所以古人把它叫烏頭。
本品辛熱升散,善于祛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稱其“疏利迅速,開通關腠,驅逐寒濕”,為治風寒濕痹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之風濕痹痛。如治寒濕痹證的烏頭湯,就是烏頭與麻黃、芍藥、甘草等配伍。
除了用于風寒濕痹,川烏還用于治療陰寒內(nèi)盛的心腹冷痛,如寒疝、胃冷痛等,臨床一般配伍其他藥材來使用。
因本品有大毒,臨床使用一定要注意,內(nèi)服一定要炮制,要久煎,孕婦要忌用,另外,十八反說“半(半夏)蔞(瓜蔞)貝(貝母類)蘞(白蘞)及(白及)攻烏(烏頭)”,這些與烏頭相反的藥物要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