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麥芽
【英文名】:Malt
【拼音】:MàiYá
【別名】:大麥糵、麥糵、大麥毛、大麥芽。
【藥材類別】:果實(shí)/種子類
【性味】:甘,微溫。
①《藥性論》:味甘,無毒。
②《湯液本草》:氣溫,味甘咸,無毒。
③《本草再新》:味甘,性平,無毒。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胃二經(jīng)。
②《本草匯言》:入足太陰、陽明,手陽明經(jīng)。
【入藥部分】: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發(fā)芽穎果。
【產(chǎn)地和分布】:我國各地普遍栽培。各地均有產(chǎn)。
【形態(tài)特征】:大麥越年生草本。稈粗壯,光滑無毛,直立,高50-100cm。葉鞘松弛抱莖;兩側(cè)有較大的葉耳;葉舌膜質(zhì),長1-2mm;葉片扁平,長9-20cm,寬6-20mm。穗狀花序長3-8cm(芒除外),徑約1.5cm小穗稠密,每節(jié)著生3枚發(fā)育的小穗,小穗通常無柄,長1-1.5cm(除芒外);穎線狀披針形,微具短柔毛,先端延伸成8-14mm的芒;外稃背部無毛,有5脈,頂端延伸成芳,芒長8-15cm,邊棱具細(xì)刺,內(nèi)稃與外稃等長。穎果腹面有縱溝或內(nèi)陷,先端有短柔毛,成熟時(shí)與外稃粘著,不易分離,但某些栽培品種容易分離。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大劑量可用30-120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xiàng)】:授乳期婦女不宜使用。
①《食性本草》:久食消腎,不可多食。
②《湯液本草》:豆蔻、縮砂、木瓜、芍藥、五昧子、烏梅為之使。
③《本草經(jīng)琉》:無積滯,脾胃虛者不宜甩。’
④《本草正》:婦有胎妊者不宜多服。
⑤《藥品化義》:凡痰火哮喘及孕婦,切不可用。
⑥《別錄》:“消食和中?!薄?/p>
⑦《本草綱目》:“消化一切米面諸果食積。”
【麥芽的功效與作用】:消食化積;回乳。主食積不消;腹?jié)M泄瀉;惡心哎吐;食欲不振;乳汁郁積;乳房脹痛。治食積不消,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泄瀉,乳脹不消。
①《藥性論》: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
②《千金·食治》: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搗作麨,止泄利,和清酢漿服之,日三夜一服。
③《日華子本草》:溫中,下氣,開胃,止霍亂,除煩,消痰,破癥結(jié),能催生落胎。
④《醫(yī)學(xué)啟源》:補(bǔ)脾胃虛,寬腸胃,搗細(xì)炒黃色,取面用之。
⑤《滇南本草》:寬中,下氣,止嘔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瀉,消胃寬膈,并治婦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附方】:
①快膈進(jìn)食:麥芽四兩,神曲二兩,白術(shù)、橘皮各一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人參湯下三、五十丸。(《綱目》)
②治產(chǎn)后腹中鼓脹,不通轉(zhuǎn),氣急,坐臥不安:麥蘗一合,末,和酒服食,良久通轉(zhuǎn)。(《兵部手集方》)
③治飽食便臥,得谷勞病,令人四肢煩重,嘿嘿欲臥,食畢輒甚:大麥蘗一升,椒一兩(并熬),干姜三兩。搗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補(bǔ)缺肘后方》)
④治產(chǎn)后發(fā)熱,乳汁不通及膨,無子當(dāng)消者:麥蘗二兩,炒,研細(xì)末。清湯調(diào)下,作四服。(《丹溪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