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時候,每天上下班忙碌,喘不上氣,渾身發(fā)熱,本來以為自己是中暑了,休息了兩天也沒見好,趕快去了我媳婦的醫(yī)院,找了個醫(yī)生看了一下,大夫說,我這個癥狀是氣虛血熱,喝點甘松就好了,回去查了一下甘松圖片才知道是什么樣子,并清楚了功效,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別名:甘松香、香松使用提示:內(nèi)服:煎湯,3至6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或泡水含漱,或煎湯洗,甘松為敗醬科植物甘松和寬葉甘松根及根莖,甘松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3500至4500米的高山草原地帶,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北部;寬葉甘松生于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或疏林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秋末冬初莖葉將枯萎時挖根,抖凈泥沙,不可水洗,除去殘莖及須根,陰干或曬干,甘松根莖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zhì)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nèi)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shù)條交結(jié)、分枝或并列,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xì)根及須根,質(zhì)松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以條長、根粗、香氣濃者為佳。
甘松食療作用:甘松味辛、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芳香行散;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醒脾開胃的功效;主治脘腹冷痛脹滿,不思飲食,胸痛,牙痛,跌仆傷痛,腳氣浮腫,霍亂轉(zhuǎn)筋。與山柰相須為用,以增理氣止痛之效,因寒而氣滯脹痛者,可配干姜、高良姜等溫中行氣之品,脾虛運化不健而脹滿者,可配黨參、白術(shù)、木香等健脾和胃之藥 思慮傷脾或脾胃虛寒之飲食無味,食多腹脹,倦怠無力,舌淡苔白,脈沉緩弱者,每多與黨參、白術(shù)、木香、焦三仙等同用。
甘松的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泡水含漱或煎水洗,甘松的禁忌注意,氣虛血熱者忌服,《本草拾遺》:"得白芷、附子良," 《本草從新》:"辛香伐氣,挾虛者忌之。"
甘松的選方,治各種腸胃疼痛:甘松香、木香、厚樸,煎服,治神經(jīng)性胃痛:甘松香、香附、沉香。煎服,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兩,甘松一兩,陳橘皮一兩半。上為細(xì)末,水煮面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食后,治癔病,神經(jīng)衰弱,腸胃痙攣等:甘松六錢,廣皮一錢半,水500毫升,浸于沸水內(nèi)三小時(每半小時內(nèi)煮沸一次),分十二次服,日服六次,治腎虛齒痛:甘松、硫黃等分,為細(xì)末,百沸湯泡,漱口,治濕腳氣,收濕拔毒:甘松、荷葉心、藁本。三味煎湯,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