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柏根皮,這一聽就能猜出肯定和中藥有關(guān),而且應(yīng)該還可以入酒,當(dāng)然了,這只是我猜的,經(jīng)過查證,其實(shí),這烏柏根皮也叫烏桕,烏柏屬于大戟科,那么這烏柏根皮也就是某些大戟科植物的根皮了,它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北方比如河南、甘肅等地也有,它能解毒消腫、利水通便,這烏柏根皮味苦、有毒,所以也不能輕易食用,用我來說說烏柏根皮副作用嗎?
烏桕,又名:鴉臼、木子樹、瓊樹、蠟子樹、虹模、血木、桕子樹,虹樹。落葉喬木,高達(dá)15米,具乳液,樹皮灰色而有淺縱裂。單葉互生,紙質(zhì);菱形至闊菱狀卵形,長3~8厘米,寬3~7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至鈍形,全緣,兩面均綠色,無毛,秋天變成紅色;葉柄長2.5~7厘米,頂端有腺體2個。蒴果橢圓狀球形,直徑1~1.5厘米,成熱時褐色,室背開裂為3瓣,每瓣有種子1粒。種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蠟。
治療急性穿孔性闌尾炎用鮮烏桕樹根配合鮮蛇莓煎服。治療傳染性肝炎取新鮮烏桕木根的二層皮4兩,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每日3次分服。兒童酌減。臨床試治7例,治療時間平均為14天。自覺癥狀如發(fā)熱、疲乏、胃口不好、腹脹、右肋下痛等消失較快;黃疸消退最快者7天,最慢者14天;小便中膽汁色素、尿膽元在服藥3~5天后即告減退或消失。服藥過程中無不良反應(yīng)。
治療腎變性綜合征取近水旁之烏桕樹樹干的韌皮60克,加水磨碎,過濾,濾出液加水至大半碗,慢火煎至剛沸為度,乘溫頓服,每日1次。服藥后常有惡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使用于24例,對消除水腫有一定療效;消腫后如給予補(bǔ)腎健脾、益氣補(bǔ)血之方劑,每能鞏固療效。
烏桕木副作用引起食物中毒:據(jù)報道,以烏桕木作切菜砧板,在砧板上剁肉糜,吃后可引起急性中毒。中毒輕重與肉糜的剁細(xì)程度、肉在砧板上停留時間及進(jìn)食時間成正比。中毒者潛伏期短,發(fā)病急,具有明顯的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少數(shù)有四肢、口唇發(fā)麻,面色蒼白,心慌,胸緊,嚴(yán)重咳嗽等,一般經(jīng)對癥治療后即能恢復(fù),不致引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