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總把銀柴胡和胡黃連混淆,其實銀柴胡和胡黃連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中藥材,其功效與作用也有很大的區(qū)別,因此,人們應(yīng)該把銀柴胡和胡黃連區(qū)別開來,切不可代用,那么,銀柴胡胡黃連的區(qū)別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銀柴胡胡黃連有哪些區(qū)別。
銀柴胡
銀柴胡,別名銀胡,山菜根,山馬踏菜根,牛肚根,沙參兒,白根子,土參,絲石竹,霞草,歐石頭花等,為石竹科繁縷屬植物銀柴胡的根。主產(chǎn)于西北部、內(nèi)蒙古等地。原植物生長于干燥草原及山坡石縫中,喜溫暖或涼爽氣候,耐寒、忌水浸,以沙質(zhì)土壤最易生長。味甘、性微寒、歸肝、胃經(jīng)。功效退虛熱、清干熱。臨床用名銀柴胡。
形態(tài)特征
銀柴胡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主根圓柱形,直徑1~3厘米,外皮淡黃色,頂端有許多疣狀的殘莖痕跡。莖直立,節(jié)明顯,上部二叉狀分歧,密被短毛或腺毛。葉對生;無柄;莖下部葉較大,披針形,長4~30毫米,寬1.5~4毫米,先端銳尖,基部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疏被短毛或幾無毛,下面淡綠色,被短毛?;▎紊?,花梗長1~4厘米;花小,白色;萼片5,綠色,披針形,外具腺毛,邊緣膜質(zhì);花瓣5,較萼片為短,先端2深裂,裂片長圓形;雄蕊10,著生在花瓣的基部,稍長于花瓣;雌蕊,子房上位,近于球形,花柱3,細長。蒴果近球形,成熟時頂端6齒裂?;ㄆ?~7月。果期8~9月。
主治功效
1. 退熱而不苦泄,為清虛熱的要藥,常與青蒿、地骨皮等藥同用。
2. 凡陰虛發(fā)熱,盜汗骨蒸者,多與地骨皮、秦艽、鱉甲、青蒿等相配。
3. 若溫病后期,余熱未盡,或久瘧不止,體虛低熱者,可與白薇、生地、鱉甲、知母等相伍,以益陰退熱。
4. 凡小兒疳積,日久化熱,癥見煩渴燥急者,多與梔子、黃芩、連翹等合用。
胡黃蓮
胡黃蓮(拉丁學(xué)名: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是玄參科,胡黃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達12厘米。根狀莖直徑達1厘米,節(jié)上有粗的須根。葉片匙形至卵形,邊具鋸齒,花葶生棕色腺毛,穗狀花序,花萼披針形至狹倒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短圓形,花冠深紫色,外面被短毛,上唇略向前彎作盔狀,頂端微凹,下唇達上唇之半,二側(cè)裂片頂端微有缺刻;花絲無毛,蒴果長卵形,7-8月花期,8-9月果期。
分布于中國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尼泊爾一帶也有。生高山草地及石堆中,海拔3600-4400米。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矮小草本。植株高4-12厘米。根狀莖直徑達1厘米,上端密被老葉殘余,節(jié)上有粗的須根。葉匙形至卵形,長3-6厘米,基部漸狹成短柄狀,邊具鋸齒,偶有重鋸齒,干時變黑。
花葶生棕色腺毛,穗狀花序長1-2厘米,花梗僅長2-3毫米;花萼長4-6毫米,結(jié)果時可達10毫米,披針形至狹倒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短圓形,后方一枚幾為條形,有棕色腺毛;花冠深紫色,外面被短毛,長8-10毫米,花冠筒后方長4-5毫米而前方僅長2-3毫米,上唇略向前彎作盔狀,頂端微凹,下唇3裂片長約達上唇之半,二側(cè)裂片頂端微有缺刻或有2-3小齒;雄蕊4,花絲無毛,其后方一對長4毫米,前方一對長7毫米,子房長1-1.5毫米,花柱長約5-6倍于子房。蒴果長卵形,長8-10毫米?;ㄆ?-8月,果期8-9月。
主要價值
根狀莖(胡黃連):苦,寒。清濕熱,除骨蒸,消疳熱。用于濕熱瀉痢,黃疸,痔瘡,骨蒸潮熱,小兒疳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