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對中藥材的研究也不斷深入,中藥材的門類眾多,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我們對中藥材的區(qū)分和類比,可以為我們更加合理利用和發(fā)揮中藥材提供幫助,山慈菇和光慈姑一樣嗎?這個問題大多數(shù)人應該還是不了解的,中醫(yī)雖然在我們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但我們對中醫(yī)對中藥材的知識還是比較匱乏的,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山慈菇和光慈姑一樣嗎?
山慈菇,中藥名。為蘭科植物杜鵑蘭、獨蒜蘭或云南獨蒜蘭的干燥假鱗莖。前者習稱“毛慈菇”,后二者習稱“冰球子”,別名還有金燈、朱姑、鹿蹄草、無義草等。夏、秋二季采挖。山慈菇味甘、微辛,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等功效,常用于癰腫疔毒,瘰疬痰核,蛇蟲咬傷,瘸瘕痞塊。
入藥部位:蘭科植物杜鵑蘭、獨蒜蘭或云南獨蒜蘭的干燥假鱗莖。
功效清熱解毒,化痰散結(jié)。
主治癰腫疔毒,瘰疬痰核,蛇蟲咬傷,瘸瘕痞塊。
產(chǎn)地
1.杜鵑蘭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及山西、陜西、甘肅等地。
2.獨蒜蘭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3.云南獨蒜蘭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貴州西部至北部、云南西北部至東南部、和西藏東南部。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新編》:“山慈姑,玉樞丹中為君,可治怪病。大約怪病多起于痰,山慈姑正消痰之藥,治痰而怪病自除也?;蛞缮酱裙梅窍抵帲松⒍局幰?。不知毒之未成者為痰,而痰之已結(jié)者為毒,是痰與毒,正未可二視也?!?/p>
2.《本草正義》:“山慈姑之名,始見于《嘉祐本草》,然陳藏器《拾遺》已有之,則名金燈,即其花也。能散堅消結(jié),化痰解毒,其力頗峻,故諸家以為有小毒,并不以為內(nèi)服之藥。至王謬《百一選方》,乃有太乙紫金丹,亦名玉樞丹,即今通行之紫金錠也,外證可敷,內(nèi)證可服,其效最捷。則以合大戟、千金子霜、麝香,皆通利迅疾之品,所以行駛極速,取效眉睫。而病重者連服之,則必利下,是以攻逐惡物為專職,藥力之猛烈可知。此皆用以蕩滌腸胃,驅(qū)除積垢,以減邪毒憑陵之勢,亦非能通行百脈,消除皮里膜外之堅積也。且氣味俱淡,以質(zhì)為用,所以古來未入煎劑,近人有用入煎方,以為消積攻堅之法,如瘰疬痞積之類皆喜用之,而不能取效者,則以此物止能直下,而不能旁行,其力雖峻,而無宣絡(luò)通經(jīng)之性,何能行于肢體脈絡(luò)。腸胃之病,如食積氣滯,胸脘不舒,服玉樞丹少許,則頃刻即效。此中微義,亦可深長思矣。
光慈姑,所屬植物界別名有山慈姑、老鴉頭、棉花包、毛地梨、光菇、山蛋。為百合科植物老鴉瓣及伊犁郁金香的鱗莖。春、秋、冬均可采收。挖取鱗莖,洗凈,除去須根及外皮,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分布中國長江流域。產(chǎn)安徽、江蘇、等地。
性狀:干燥的鱗莖,呈卵圓形或圓錐形,高約0.7~1.5厘米,直徑約0.5~1厘米。底部圓而凹陷,有根痕,上端急尖,一側(cè)有縱溝自基部伸向頂端。表面黃白色,光滑。質(zhì)硬而脆,橫斷面黃白色,粉質(zhì)。五香氣,味淡。以色白、體質(zhì)飽滿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鱗莖中含秋水仙堿,給小鼠皮下注射2mg/kg,能抑制細胞的有絲分裂,使之停止于中期,類似放射線照射的效果,分裂較快的胚胎及腫瘤細胞對之最為敏感。用于治療腫瘤毒性太大。光慈姑1.5g/ml時,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和急件粒細胞型白血病患者的血細胞脫氫酶都有抑制作用(試管中美藍脫色法)。對前一種白血病的白細胞的呼吸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抗痛風作用:秋水仙堿治療急性痛風性關(guān)節(jié)炎有特別的效果,每在用藥的幾小時內(nèi)關(guān)節(jié)的紅腫痛熱概行消失,但不能防止復發(fā)。對一般疼痛、炎癥及慢性痛風均無效,也不影響尿酸的排泄。
秋水仙堿對急性痛風性關(guān)節(jié)炎有選擇性的消炎作用,對一般的疼痛、炎癥及慢性痛風均無效,其作用主要是消炎,抑制粒細胞浸潤,原因是與粒細的微管蛋白結(jié)合妨礙粒細胞的活動,秋水仙堿能抑制細胞菌絲分裂,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痛風。
秋水仙堿能抑制有絲分裂,破壞紡錘體,使染色體停滯在分裂中期。這種由秋水仙堿引起的不正常分裂,稱為秋水仙堿有絲分裂(C-mitosis)。在這樣的有絲分裂中,染色體雖然縱裂,但細胞不分裂,不能形成兩個子細胞,因而使染色體加倍。自1937年美國學者布萊克斯利(A.F.Blakeslee)等,用秋水仙堿加倍曼陀羅等植物的染色體數(shù)獲得成功以后,秋水仙堿就被廣泛應用于細胞學、遺傳學的研究和植物育種的工作中。例如,小麥與黑麥雜交,雜種是不育的,用秋水仙堿處理,使染色體加倍,就能變成可育的異源八倍體小黑麥,在云貴高寒地區(qū)種植,產(chǎn)量和品質(zhì)都比小麥和黑麥好。50年代日本用秋水仙堿處理一般甜菜得到了四倍體,后者與二倍體品種相間種植,從四倍體植株上收獲到三倍體種子。推廣種植三倍體甜菜,獲得了很大的經(jīng)濟效益。1951年,日本學者木原均,用同樣方法培育成功三倍體無籽西瓜,秋水仙堿也起了重要作用。秋水仙堿有劇毒,使用時要小心。
秋水仙堿是誘變多倍體效果最好的藥劑之一。它的作用機理是:當細胞進行分裂時,一方面能使染色體的著絲點延遲分裂,于是已復制的染色體兩條單體分離,而著絲點仍連在一起,形成“X”形染色體圖象(稱為C-有絲分裂,即秋水仙效應有絲分裂);另一方面是引起分裂中期的紡錘絲斷裂,或抑制紡錘體的形成,結(jié)果到分裂后期染色體不能移向兩極,而重組成一個雙倍性的細胞核。這時候,細胞加大而不分裂,或者分裂成一個無細胞核的子細胞和一個有雙倍性細胞核的子細胞。經(jīng)過一個時期以后,這種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了的細胞再分裂增長時,就構(gòu)成了雙倍性的細胞和組織。
秋水仙堿不論是破壞還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作用都是一時的。秋水素可以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導致細胞不分裂,——然后過一段時間秋水仙堿代謝掉,不再起作用,細胞繼續(xù)分裂,——然后才是“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著絲點的分裂)。著絲點的分離與紡錘體無關(guān),因為在用秋水仙堿處理,破壞微管的情況下,兩條單體也可以分開。這是由于Ca離子的誘導,使著絲點分開后,再由紡錘體牽引移向兩極,也就是說紡錘體只起牽引染色體的作用。
秋水仙堿之所以造成兩個方面的應用,是在于他們在利用時,秋水仙濃度的不同。用于中期核型分析的濃度較高而用于產(chǎn)生雙倍體或多倍體時濃度較低,并且當秋水仙堿濃度很低時,還有加快染色體運動,使染色體更快的到達兩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