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姑是很有個性的食物,被人戲稱為“嫌貧愛富菜"。因為它本身有一種苦、麻的味道,只有和肉一起做,才能相得益彰。和素菜一起做的話,唯有更苦。
但茨菰營養(yǎng)價值高,淀粉、蛋白質(zhì)和多種維生素充足,富含鉀、磷、鋅等微量元素,對人體機能有調(diào)節(jié)促進作用。更主要的是,茨菰還具有益菌消炎的作用。中醫(yī)認為茨菰性味甘平,生津潤肺,補中益氣,所以茨菰不但營養(yǎng)價值豐富,還能夠敗火消炎,輔助治療癆傷咳喘。
在11月底上市的蔬果中,茨菰算是很受人期待的:細膩、綿實、粉香的味道,與燒肉、五花腩一起燜,滋味甚為誘人。本地生的茨菰一般個頭比較大,但啖起來總有些苦澀,口感也不太綿實,而來自云南的茨菰仔,則完全沒有這種缺點。
本地茨菰有苦味
作為“泮塘五秀”之一,茨菰深受老廣喜愛。據(jù)記載,在300多年前,泮塘就以盛產(chǎn)茨菰而聞名。茨菰白皮白肉個頭大,而且形狀如男丁“命根”,有“添丁”的意頭,加上上市的季節(jié)也剛好在春節(jié)前,因此在傳統(tǒng)年宵菜里,茨菰的出場率非常高。時至今日,泮塘已經(jīng)不再盛產(chǎn)茨菰,廣州市面上的茨菰多是從近郊的水鄉(xiāng)農(nóng)田里頭種植運到城市賣的。
茨菰屬于水生蔬菜,不管水深水淺,都可以生長。小雪過后,如燕尾似剪刀的茨菰葉上,零星的點綴著白色小花,茨菇也就準備成熟了。挖的時候把田里的水放干,用鍬挖,順著枯莖殘葉的旁邊下鍬就能揪出一大串茨菰來;也可以往放掉水的茨菰田上踩,一邊拾從泥中冒出的茨菰。
很多外地人和小孩子初次看到茨菰時,都不免想到大蒜,甚至是水仙花的根;初次吃茨菰的時候印象也不一定會很好,因為茨菰味帶苦澀,有種讓人不舒服的味道,味同嚼著熟不透的馬鈴薯。尤其是本地出產(chǎn)的茨菰,個頭雖然大,但那股苦澀味還是讓人覺得美中不足。
云南茨菰仔又粉又甜。與廣州本地茨菰味帶苦澀不同,產(chǎn)自云南的茨菰仔不但沒有苦澀味,其淀粉質(zhì)還很豐富,口感特別粉嫩。
先說云南茨菰仔的味道。一般煮好的茨菰除了香氣外,仔細聞著就能嗅到那種特別的腥臭味,不必嘗味道也知道,這種茨菰吃起來會帶有一定的苦澀味。而云南茨菰仔即使在焯熟后放在碟上,聞起來也只有茨菰的特有香味而沒有腥臭味,吃起來甘甜可口,苦澀味非常淡,可以說幾乎嘗不出來。
再說云南茨菰仔的口感。吃到嘴里,先是粉粉的,是一種很嫩、很糯的粉,不會像馬鈴薯那種一煮就爛、一爛就爛到稀里糊涂的粉;也不像番薯那種粘著牙、嗆著喉嚨的粉;也不像粉葛那種粉成一塊一塊的口感……云南茨菰仔的粉,是有汁、有嫩、有糯的粉,酥軟酥軟的,和肉汁搭配最能帶出油而不膩的口感。
除此之外,云南茨菰仔還可入藥,有清熱利尿、行血通淋、潤肺止咳的功效。
今天要介紹的兩道菜都是用茨菰跟肉搭配
第一道:青蒜茨菰炒醬肉。以本地小青蒜和過油微炸的茨菰為配菜,以口感略重的醬肉或咸肉為主材,大火炒,青蒜和茨菰的清香佐上醬肉的咸口,色香味俱全,家常下飯必備。
第二道:香蒜茨菰紅燒肉。把洗干凈的五花肉和茨菰切塊,五花肉過水汆燙30秒,撈出瀝干,大火油鍋,大蔥段、青蒜、鮮姜片和八角爆香,倒入五花肉塊和茨菰煸炒片刻,調(diào)入料酒、頭道鮮特級老抽、頭道鮮特級生抽、白砂糖和鹽翻炒均勻,并加入適量的水蓋上蓋子將鍋蓋兒蓋上轉(zhuǎn)中火燜燒。40分鐘后,熱乎乎,香噴噴的香蒜茨菰紅燒肉就出鍋啦!
兩道菜的做法是不是都很簡單呢,小伙伴們回家記得自己動手試試哦。
小提示:茨菰屬于水生蔬菜,對鉛等重金屬具有較強的吸收、積累能力。茨菰中鉛殘留量以球莖表皮最高,頂芽次之,去皮球莖最少。因此,為保證茨菰的食用安全,加工時千萬不要怕麻煩,認真去除表皮,其次不要怕浪費,一定要把頂芽掐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