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中藥名。為螳螂科昆蟲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以上三種分別習(xí)稱"團螵蛸"、"長螵蛸"及"黑螵蛸"。具有固精縮尿,補腎助陽之功效。常用于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小便白濁。
性狀鑒別
1、團螵蛸,略呈圓柱形或半圓形,由多數(shù)膜狀薄層疊成,長2.5-4cm,寬2-3cm。表面淺黃褐色,上面帶狀隆起不明顯,底而平坦或有凹溝。體輕,質(zhì)松而韌。橫斷面可見外層為海綿狀,內(nèi)層為許多放射狀排列的小室,室內(nèi)各有一細小橢圓形卵,深棕色,有光澤。氣微腥,味淡或微咸。
黑螵蛸主產(chǎn)廣西、云南、湖北、湖南、河北、遼寧。此外,河南、山東、江蘇、內(nèi)蒙古、四川等地亦產(chǎn)。
2、長螵蛸,略呈長條形,一端較細,長2.5-5cm,寬1-1.5cm。表面灰黃色,上面帶狀隆起明顯,帶有兩側(cè)各有一條暗棕色淺溝及斜向紋理。質(zhì)硬而脆。
主產(chǎn)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湖北等地。
3、黑螵蛸,略呈平行四邊形,長2-4cm,寬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帶狀隆起明顯,兩側(cè)有斜向紋理,近尾端微向上翹。質(zhì)硬而韌。 均以干燥、完整、幼蟲未出,色黃、體輕而帶韌性,無樹枝草梗等雜質(zhì)者為佳。
主產(chǎn)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等地。
生態(tài)環(huán)境
1、棲于草叢及樹枝上。
2、多棲于向陽背風(fēng)的灌木、矮小叢及草叢茺地處。
收采儲存
每年秋季至翌年春季在樹上采集卵鞘,蒸30-40min,以殺死其中蟲卵,曬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
用于腎虛遺精,早泄,陽痿,白濁,帶下。治腎氣虛弱,精關(guān)不固,遺精滑泄者,配龍骨、五味子,以補腎固精;腎陽不足,下元虛冷,陽痿早泄,四肢酸痛者,配仙靈脾、巴戟天、菟絲子、山黃肉,或與五味子、補骨脂、附子相伍,以溫腎助陽,如《楊氏家藏方》桑螵蛸丸。若腎虛白濁,帶下清稀,腰痛如折,配芡實、金櫻子、補骨脂、胡桃肉,或與朱氏萆解分清飲合用,以益腎止帶。用于腎虛遺尿,尿頻,小便失禁。
小兒腎氣未充,膀胱失固,夜多遺尿,可單用桑嫖蛸炙黃研末服,或配益智仁、煅龍骨煎服;老人腎陽虛弱,尿頻或失禁,配韭子、補骨脂、熟地黃等,以溫腎縮尿;中氣不足加以黃芪、升麻;膀胱應(yīng)冷,可與縮泉丸同用;若心腎不足,神思恍惚,前事易忘,尿頻遺尿,可與養(yǎng)心安神之人參、菖蒲、遠志、龍骨、龜板等藥配伍,如《本草衍義》桑螵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