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4-6m,有時可達12m。小枝褐灰色,無毛。葉互生;葉柄粗壯,長2-4cm,老時無毛;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形、長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9-22cm,寬3-6.5cm,先端尾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疏生具腺細鋸齒,近基部全緣,上面光亮,幼時中脈有絨毛,成熟后兩面皆無毛。
本種葉片形變異較大,幼苗期鋸齒有針刺。花兩性;復傘房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無毛;花便長3-5mm;花密生,直徑6-8mm;萼筒杯狀,長約1mm;萼片5,闊三角形,長約1mm,先端急尖;花瓣5,白色,近圓形,直徑3-4mm;雄蕊20,外輪較花瓣長,內(nèi)輪較花瓣短,花藥帶紫色;花柱2,有時為3,基部合生,柱頭頭狀,子房先端有柔毛。梨果球形,直徑5-6mm,紅色,鮮艷著目,后成褐紫色。種子1顆,卵形,長2mm,棕色,平滑?;ㄆ?-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2500m的雜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莖呈圓柱形,直徑0.4-0.8cm,有分枝;表面暗灰棕色,有縱皺紋,皮孔呈細點狀;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皮部薄,暗棕色,木部黃白色,裂片狀。葉互生,具柄,長1-4cm,上面有一縱槽;葉片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8-15cm,寬2-6cm;先端尖或突尖,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具細密的鋸齒,齒端棕色,但在幼時及萌牙枝上的葉緣具芒狀鋸齒;上面棕色或棕綠色,無毛,羽狀脈,中脈凹入。下面中脈明顯突出。葉片革質(zhì)而脆。氣微,莖微苦,葉微澀。以枝嫩、條勻、葉完整無碎者為佳。
顯微鑒別,葉橫切面:上、下表皮均為1列近方形細胞,外側被角質(zhì)層。葉肉組織柵狀細胞3-4列,不通過主脈,海綿組織疏松,中脈向下突出,上、下表皮內(nèi)側各有3-4列厚角細胞,壁角質(zhì)化;維管束呈U字形,中柱鞘纖維與含黃色物質(zhì)的薄壁細胞相間排列成繼續(xù)的半球形。中脈部的厚角細胞、薄壁細胞、韌皮部和葉肉組織細胞中含草酸鈣棱晶和簇晶。含黃色物質(zhì)的細脈散在于海綿組織及中脈的薄壁組織中尤其是中脈維管束的周圍為多。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平周壁角質(zhì)化,無氣孔。下表皮細胞稍小,垂周壁平直,氣孔稠密,不定式,副衛(wèi)細胞4-8個。
粉末特征:棕色。纖維眾多,無色或淡黃色,多成束,破碎,直徑約13μm,周圍薄壁細胞內(nèi)含有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纖維。草酸鈣方晶易察見,直徑7-33μm。草酸鈣簇晶,多存于葉肉薄壁細胞內(nèi),直徑16-33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