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是一種中藥,也是一種我們平時的時候可能會用到的中藥,只是大家平時的時候不太了解或是不注意而已,一般主要是和別的中藥一起搭配著進行使用,不同的配方功效也是不同的。
胡椒的簡介
【別名】:昧履支(《百陽雜俎》),浮椒(《東醫(yī)寶鑒》),玉椒(《通雅》)。
【藥材類別】:果實/種子類
【性味】:味辛、熱。
①《唐本草》:味辛,大溫,無毒。
②《日用本草》:味辛,熱。有毒。
【歸經(jīng)】:入胃、大腸經(jīng)。
①《本草經(jīng)疏》:入手、足陽明經(jīng)。
②《本草匯言》: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jīng)。
③《本草便讀》:入肺、胃二經(jīng)。
【入藥部分】: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
【產(chǎn)地和分布】:生長于蔭蔽的樹林中。分布熱帶、亞熱帶地區(qū),中國華南及西南地區(qū)有引種。國內(nèi)產(chǎn)于廣東、廣西及云南等地。國外產(chǎn)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南部、泰國、越南等地。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常綠攀援藤本植物,系淺根性作物,蔓近圓形,木栓后呈褐色,主蔓上有頂芽和腋芽。主蔓上抽生的分枝和由其抽生的各分枝和分枝上抽生的結(jié)果枝構(gòu)成枝序;葉為橢圓形、卵形或心臟形,全緣、單葉互生,葉面深綠色;花穗著生于枝條節(jié)上葉片的對側(cè),栽培品種多為雌雄同花,少數(shù)雌雄異花;果為球形、無柄、單核漿果,成熟時為黃綠色、紅色;我國的胡椒盛花期一般為3~5、5~7、8~11月,花期與雨水、溫度及植株營養(yǎng)狀況有關(guān)。
胡椒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置膏藥內(nèi)外貼。
胡椒的功效與作用
溫中散氣;下氣止痛;止瀉;開胃;解毒。主胃寒疼痛;嘔吐;食欲不振;中魚蟹毒。用于胃寒嘔吐,腹痛泄瀉,食欲不振,癲癇痰多。
①《唐本草》: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fēng)冷。
②《海藥本草》:去胃口氣虛冷,宿食不消,霍亂氣逆,心腹卒痛,冷氣上沖,和氣。
③《日華子本草》:調(diào)五臟,止霍亂,心腹冷痛,壯腎氣,主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草毒。
④《本草蒙筌》:療產(chǎn)后血氣刺疼,治跌撲血滯腫痛。
⑤《綱目》: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
胡椒附方
①治五臟風(fēng)冷,冷氣心腹痛,吐清水:胡椒酒服之,亦宜湯服。(《食療本草》)
②治心下大痛:胡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錢。研勻,男用生姜、女用當(dāng)歸,酒下。(《壽域神方》)
③治胃痛:大紅棗(去核)七個,每個內(nèi)入白胡椒七粒,線扎好,飯鍋上蒸七次,共搗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溫滾水下,如壯實者用十丸。服后痛止,而胃中作熱作饑,以粥飯壓之即安。此寒食痰次皆治。(《百草鏡》)
④治反胃嘔噦吐食,數(shù)日不定:胡椒三分(末),生姜一兩(微煨切)。上件藥,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三服。(《圣惠方》)
⑤治翻胃及不怕飲食:半夏(湯洗十遍)、胡椒。上等分,為細末,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湯下。(《百一選方》)
⑥治翻胃:胡椒一味,醋浸之,曬干,醋浸不計遍數(shù),愈多愈好,碾末醋糊為丸。淡醋湯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證治要訣》)
⑦治夏月冷瀉及霍亂:胡椒碾末,飯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四十丸。(《衛(wèi)生易簡方》)
⑧治霍亂吐瀉:胡椒四十九粒,綠豆一百四十九粒。研勻,木瓜湯服一錢。(《仁齋直指方》)
⑨治瘧疾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白胡椒,研細末,用小瓶裝好,不令泄氣,再用蟬蛻研末,亦以瓶裝之(蟬退要用全的,連頭、足用)。用時每藥分量只要如黃豆大,合成一處,用普通膏藥一張,將藥放在中間,在期前兩小時至四小時以內(nèi),貼于背后天柱穴,愈后再將膏藥撕去。(《中醫(yī)雜志》(9):500,1956)
⑩治缺鈣抽搐:白胡椒二十粒,雞蛋皮兩個。將上藥焙黃后共研成粉,分為十四包。每日一包,開水沖服。(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治小腸淋,沙石難出,疼痛:胡椒、樸硝各一兩。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溫湯調(diào)下二錢匕,并二服。(《圣濟總錄》二拗散)
?治陰囊濕疹:胡椒十粒。研成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外洗患處,每天二次。(《草醫(y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治風(fēng)蟲牙痛:胡椒、蓽撥等分。為末,蠟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衛(wèi)生易簡方》)
?治風(fēng)蟲客寒,三般牙痛,呻吟不止:胡椒九粒,綠豆十一粒,布裹捶碎,以絲綿包作一粒,患處咬定,涎出吐去。(《韓氏醫(yī)通》)
?治凍傷:胡椒10%,白酒90%。把胡椒浸于白酒內(nèi),七天后過濾使用。涂于凍傷處,每日一次。(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治蜈蚣咬傷:胡椒,研末調(diào)敷。(《多能鄙事》)
?治三焦咳,肺胃虛寒,咳逆嘔吐,腹脅脹滿,不能飲食:胡椒、蓽茇、款冬花、甘草、干姜、陳橘皮各60g,白術(shù)75g,細辛、高良姜各60g。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15g,溫水下。方中胡椒溫中散寒,止咳,為君藥。(《圣濟總錄》胡椒理中丸)
?治諸嘔、逆膈氣,反胃吐食:胡椒、砂仁、丁香、紅豆各21粒。上為細末,姜汁為丸,皂角子大,每服1丸,以棗1個去核,填藥,面裹煨熟,空腹細嚼,白水送下,每日3次。方中胡椒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為君藥。(《衛(wèi)生寶鑒》紅豆丸)
拓展閱讀:注意事項
陰虛有火者忌服。
①《海藥本草》:不宜多服,損肺。
②《本草備要》:多食發(fā)瘡痔、臟毒、齒痛目昏。
③《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破血墮胎,發(fā)瘡損目,故孕婦及陰虛內(nèi)熱,血證痔患,或有咽喉口齒目疾者皆忌之。綠豆能制其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