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拉丁學(xué)名: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植物名實圖考引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別稱:京大戟(北京植物志,福建植物志),湖北大戟(湖北植物志),藥用別稱:牛奶漿草、山貓兒眼草、千層塔、下馬、龍虎草。[1] 是大戟科大戟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dá)80厘米。根圓錐狀。莖直立,被白色短柔毛,上部分枝。葉互生。矩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杯狀花序總苞壇形。蒴果三棱狀球形,表面具疣狀突起。種子卵形,光滑。生長于 山坡、路邊、荒坡或草叢中 ??糠N子繁殖。
根入藥,逐水通便,消腫散結(jié),主治水腫,并有通經(jīng)之效;亦可作獸藥用;有毒,宜慎用。
味苦,性寒,有毒。入肺、脾、腎經(jīng)。主治水腫脹滿、痰飲積聚、癰腫疔毒、二便不通。也可用于痰飲積聚,胸膈脹滿,脅肋隱痛。消腫散結(jié)可用于癰腫瘡毒及痰火瘰癘,內(nèi)服外用均可。
多年生草本。根圓柱狀,長20~30厘米。直徑6~14毫米,分枝或不分枝。
大 戟 Eu. pekinensis Rupr.莖單生或自基部多分枝,每個分枝上部又4-5分枝,高40~80 (90)厘米,直徑3~6 厘米,被柔毛或被少許柔毛或無毛。葉互生,常為橢圓形,少為披針形或披針狀橢圓形,變異較大,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或呈楔形或近圓形或近平截,邊緣全緣;主脈明顯,側(cè)脈羽狀,不明顯,葉兩面無毛或有時葉背具少許柔毛或被較密的柔毛,變化較大且不穩(wěn)定;總苞葉4~7枚,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近平截;傘幅4~7,長2~5厘米;苞葉2枚,近圓形,先端具短尖頭,基部平截或近平截?;ㄐ騿紊诙绶种敹?,無柄;總苞杯狀,高約3.5毫米,直徑3.5~4.0毫米,邊緣4裂,裂片半圓形,邊緣具不明顯的緣毛;腺體4,半圓形或腎狀圓形,淡褐色。雄花多數(shù),伸出總苞之外;雌花1枚,具較長的子房柄,柄長3~5 毫米;子房幼時被較密的瘤狀突起;花柱3,分離;柱頭2裂。蒴果球狀,長約4.5毫米,直徑4.0~4.5毫米,被稀疏的瘤狀突起,成熟時分裂為3個分果爿;花柱宿存且易脫落。種子長球狀,長約2. 5毫米,直徑1.5~2.0毫米,暗褐色或微光亮,腹面具淺色條紋;種阜近盾狀,無柄?;ㄆ?~8月,果期6~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