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華子本草》:“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藥性論》:“反蕪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
《本草綱目》:“得棗則不損脾?!?/p>
《本草經(jīng)集注》:“反甘草?!?/p>
患虛寒陰水及孕婦忌服。體弱者慎用。
配伍應(yīng)用
配木香,木香辛溫、溫能行氣。大戟得木香使氣行而水行,木香性溫可防大戟苦寒傷胃。二藥合用、相輔相制。
配甘遂、白芥子,白芥子專散皮里膜外痰氣,三藥相伍,則長于祛痰逐飲。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控涎丹主治痰涎伏在胸膈上下……”。
配大棗,大棗甘緩補(bǔ)中,補(bǔ)脾養(yǎng)心,緩和藥性。二藥伍用,以大棗之甘緩,挽大戟峻下之熱、使之逐水而不傷正。如《本草綱目》曰:“大戟得棗貝4不損脾?!薄兜は姆ā罚河衷唬骸按箨獮槟?、棗肉十丸,泄小水、劫快實者?!?/p>
配干姜,干姜辛溫能走能守,溫中回陽,溫肺化飲,偏治里寒。二藥配伍,相輔相制,辛開苦降,直通肺氣,用于水飲伏肺。如《得配本草》曰:“配干姜為散,治水腫喘急,煮大棗治水腫。
配雄黃,雄黃苦溫,苦燥殺蟲,溫可祛寒解毒,又可泄瘀閉,散寒凝,二藥伍用,相輔相成,具有除辟穢,解毒消腫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