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生活在農(nóng)村的朋友們對于蒺藜這種植物都不陌生了,小的時候從它身邊一過,我們的身上就會黏上幾個小球球非常難弄掉,特別的扎手,被扎過的朋友們,從此以后見到它都躲著走,但是也逃不過被扎一下的命運,其實它是非常不錯的一種藥材,那么白蒺藜的用量和用法是什么呢?針對這一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具體的看看文章的介紹吧。
白蒺藜的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水煎洗;或研末調(diào)敷。
別名: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
蒺藜的處方名一般為白蒺藜、刺蒺藜、炒蒺藜、鹽蒺藜等等。
白蒺藜和炒蒺藜是一樣的,炒蒺藜就是把白蒺藜,炒至微黃色,碾去刺。
蒺藜的作用
降低血壓作用。刺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其生物堿部分對犬血壓無影響,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壓作用。
利尿作用。本品在印度民間作為利尿劑用;在鹽水負荷的大白鼠實驗中,利尿作用并不理想,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劑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鉀鹽的存在。但有人認為除了鉀鹽外,生物堿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臨床上對腹水及水腫病人有效。
平肝潛陽。刺蒺藜味苦能降泄,入肝經(jīng),果實主降,故可平抑上逆之肝陽。用治頭痛、眩暈、痙攣最效。
疏肝解郁。本品辛散通郁,橫行排蕩,非他藥直達不留者可比。且入肝經(jīng),故可疏肝解郁。用治胸脅疼痛,不舒,太息,乳閉不通。《植物名實圖考》曰:“蒺藜,用以開郁,凡脅上,乳間橫滯氣,疼痛難忍者,炒香入氣藥,服之極效。”
祛風明目。本品辛散祛風,苦能瀉火,入肝經(jīng),肝開竅于目,故能宣散肝經(jīng)風熱,瀉肝火,而祛風明目,甚有效力。故《本經(jīng)逢原》曰:“刺蒺藜為治風明目要藥,風入少陰、厥陰經(jīng)者為響導。目病為風木之邪,風盛則目病,風去則目明矣?!北酒啡敫谓?jīng),辛能散,寒能清,清瀉肝熱,凡目赤腫癰,羞明流淚,證屬肝熱上擾目竅者,甚有效力,故可用刺蒺藜。
祛風止癢。本品既辛且苦,能燥濕殺蟲,祛風止癢。如《名醫(yī)別錄》曰:“即藜,主身體風癢,小兒頭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