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是在我們中醫(yī)的運(yùn)用是非常多的,且能發(fā)揮很好的藥用作用,但是前提是必須在中藥材的運(yùn)用上沒有出現(xiàn)混亂用藥;比如說我們的山茱萸和吳茱萸,它們的名字非常相似,但是它們的性味、功效、用途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用藥的時候,都不可以相互代替,那么,山茱萸與吳茱萸的區(qū)別在哪里呢?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落葉小喬木山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味酸,性微溫,入肝、腎經(jīng),常用名有山萸肉、蜀棗、藥棗、棗皮等,有補(bǔ)肝腎、澀精、斂汗的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山茱萸含莫羅忍冬甙,7-甲基莫羅忍冬,并含有熊果酸、沒含子酸和皂甙等。其煎劑在體外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氏痢疾桿菌、皮膚真菌。山茱萸溫補(bǔ)收斂,故命門火熾、素有濕熱及小便不利者不宜服用。
山茱萸微溫而不熱,是一味平利陰陽的藥品,不論陰虛或陽虛,都可配用。它既能補(bǔ)肝腎,又能收斂固濕。能利能濕是它的一大特點(diǎn)。臨床上,它常與其他藥物配伍用于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頭暈?zāi)垦!⒍Q、腰膝疼痛、遺精、尿頻、虛汗不止等病癥。
吳茱萸是蕓香料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吳茱萸將近成熟的果實(shí),味辛、苦,性熱,入肝、胃經(jīng),常用名有吳萸、淡吳萸、茶辣等,具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吳茱萸含有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及揮發(fā)油。其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結(jié)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對真菌有抑制作用。吳茱萸辛熱燥烈,易損氣動火,不宜多用久用,陰虛火旺者忌用。
吳茱萸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且能疏肝解郁、行氣止痛,臨床常與它藥配伍用于脘腹冷痛、脅痛、疝痛、腳氣疼痛、經(jīng)行腹痛、虛寒久瀉以及肝胃不和而致的嘔吐等。另外,吳茱萸研末外敷涌泉或神闕穴,可治療高血壓、口舌瘡、咽喉腫痛及小兒腹瀉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