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開始我是把萊菔子看成了菜菔子的,更神奇的是還真的有菜菔子這種中藥,在我好好的整理好菜菔子的資料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我看錯了,萊菔子這種中藥不僅容易與菜菔子弄混,還有人無法區(qū)分萊菔子和紫蘇子;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萊菔子和紫蘇子圖片,再來了解萊菔子和紫蘇子的功效。
萊菔子的功效為下氣定喘,消食化痰。治咳嗽痰喘,食積氣滯,胸悶腹脹,下痢后重。1、《日華子本草》:水研服,吐風(fēng)痰:醋研消腫毒。2、《日用本草》:治黃疸及皮膚目黃如金色,小水熱赤。3、《滇南本草》:下氣寬中,消膨脹,降痰,定吼喘,攻腸胃積滯,治痞塊、單腹疼。4、《綱目》:下氣定喘,治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下痢后重,發(fā)瘡疹。5、《醫(yī)林纂要》:生用,吐風(fēng)痰,寬胸膈,托瘡疹,熱用,下氣消痰,攻堅積,療后重。6、《本草再新》:化痰除風(fēng),散邪發(fā)汗。7、《隨息居飲食譜》:治痰嗽,齁喘,氣鼓,頭風(fēng),溺閉,及誤服補(bǔ)劑。
紫蘇子的功效:1、陶弘景:蘇子,主下氣,與橘皮相宜同療也。2、《綱目》:蘇子與葉同功,發(fā)散風(fēng)氣宜用葉,清利上下則宜用子也。3、《藥品化義》:蘇子主降,味辛氣香主散,降而且散,故專利郁痰。咳逆則氣升,喘急則肺脹,以此下氣定喘。膈熱則痰壅,痰結(jié)則悶痛,以此豁痰散結(jié)?!督?jīng)》云,膻中為上氣海,如氣郁不舒,及風(fēng)寒客犯肺經(jīng),久遏不散,則邪氣與真氣相持,致飲食不進(jìn),痰嗽發(fā)熱,似弱非弱,以此清氣開郁,大為有效。4、《本草述》:每言蘇子下氣之功勝于葉者。蓋葉、莖、子俱能和氣,但葉則和而散,莖則和而通,子乃和而降,用者其細(xì)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