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是中國的名片,淵源流傳,沒有中醫(yī)的中華民族是很難想象的,在中醫(yī)中,中藥又是基礎地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本草綱目》是藥書經(jīng)典,里面對丁公藤都有詳細記載;丁公藤,中藥名,丁公藤別名以及藥理作用:爬巖香,巴巖香。南藤,湖北胡椒,丁父,丁公寄,丁公藤,搜山靠,藍藤。滿天香,小風藤。石楠藤;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或光葉丁公藤的干燥藤莖,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曬干,功效為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jīng)
歸肝、脾、胃經(jīng)。
主治
用于風濕痹痛, 半身不遂,跌撲腫痛。
相關(guān)配伍
治風寒濕痹,半身不遂,可單用酒水各半煎服;或與桂枝、麻黃、當歸等制成酒劑,以治風寒濕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如丁公藤風濕藥酒。(《中國藥典》)
用法用量
3~6g,用于配制酒劑,內(nèi)服或外搽。
禁忌
本品有強烈的發(fā)汗作用,虛弱者慎用,孕婦禁用。
炮制方法
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片,干燥。
生理特性
攀援藤本,長可達10米以上。幼枝被密柔毛,老枝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2厘米;葉片革質(zhì),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5~15厘米,寬2~6厘米,先端鈍尖、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邊全緣,兩面均無毛;干時通常呈鐵青色或暗綠色,下面有光澤,具小斑點,側(cè)脈每邊5~8條,在下面微凸起。6~8月開花,總狀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長2~8厘米,密被銹色短柔毛;花小,金黃色或黃白色,兩性;萼片5,卵形或闊卵形,先端圓鈍,外面被褐色柔毛,宿存;花冠淺鐘狀,長9~10毫米,5深裂,裂片2裂,外面密被緊貼的橙色柔毛;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上,花藥卵狀三角形,頂端錐尖;子房1室,胚珠4。漿果球形,直徑1.5~2厘米。種子1粒。
產(chǎn)地
中國大陸的沿海、廣東等地。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綱目》:近俗醫(yī)治諸風,以南藤和諸藥熬膏市之,號南藤膏。白花蛇喜食其葉,故治諸風尤捷。
2、《別錄》:金瘡痛,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