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恰當?shù)姆椒?、合適的搭配都能使得其藥效顯著。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浮小麥黃芪這一組合。黃芪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浮小麥止汗。黃芪甘溫補中,升陽補氣,實腠理固表止汗;浮小麥甘涼益氣,清熱除煩,養(yǎng)心退熱,止汗。二藥伍用,相得益彰,益氣清熱、固表實腠理而止汗。下面我們來一起了解浮小麥黃芪。
浮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干癟輕浮的穎果,也就是在淘洗小麥時浮在水面上的那部分。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以質(zhì)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弱,味淡,無異味者為佳。收獲時,揚起其輕浮干癟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為佳,曬干。生用,或炒用。中醫(yī)認為,浮小麥味甘性涼,可入心經(jīng),能止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浮小麥能“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人在炎熱的夏季運動和吃飯時出汗是正?,F(xiàn)象,而且可以通過出汗,達到調(diào)節(jié)體溫、排除代謝廢物的目的,但如果總是出虛汗則屬病態(tài),必須按汗病治療。
浮小麥與小麥,兩者均能益氣養(yǎng)心除熱,然前者走表,除浮熱止汗力強,故對骨蒸及其盜汗用之較多,后者益氣養(yǎng)心,除煩止渴里勝,臟躁、心煩不安、消渴之證用之較多。浮小麥與麻黃根,兩者均能止汗,常配伍用于盜汗、自汗證,浮小麥益氣除熱而止汗,具有扶正驅(qū)邪之功,并行收斂,麻黃根只具有收斂之性,無扶正之力。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zhì),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yīng)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由于長期大量采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有趨于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黃芪性喜涼爽,耐寒耐旱,怕熱怕澇,適宜在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zhì)、透水力強的沙壤土種植。強鹽堿地不宜種植。根垂直生長可達1米以上,俗稱“鞭竿芪”。土壤粘重根生長緩慢帶畸形;土層薄,根多橫生,分支多,呈“雞爪形”,質(zhì)量差。忌連作,不宜與馬鈴薯、胡麻輪作。種子硬實率可達30%-60%,直播當年只生長莖葉而不開花,第二年才開花結(jié)實并能產(chǎn)籽。
黃芪、浮小麥與黃芪、牡蠣伍用均可止汗。但各有其不同機理,黃芪與浮小麥伍用,系養(yǎng)心固衛(wèi)以止汗。汗為心液,汗出過多,每易影響心氣宜黃芪、浮小麥;黃芪與牡蠣伍用,系斂陰固衛(wèi)以止汗。蓋衛(wèi)氣虛不能外固,營陰虛不能內(nèi)守,宜用黃芪、牡蠣。若浮小麥暫缺乏時,施老經(jīng)驗,可以小麥麩或糠皮代之,療效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