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植物,它常常用于治療咽喉腫痛,因為它含有黃獨素而聞名,很多人都特意上山采摘它,他就是黃藥子,纏繞草質(zhì)藤本,塊莖圓形或梨形,直徑4-10厘米,通常單生,由塊莖頂端抽出,很少分枝,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須根,莖左旋,淺綠色稍帶紅紫色,光滑無毛,葉腋內(nèi)有紫棕色,球形或卵圓形珠芽,大小不一,最重者可達300克,表面有圓形斑點,黃藥子,也叫朱砂七,此藥為寥科植物金線草的全草,因其根莖呈朱砂色,故得此名,那黃藥子圖片有什么特征呢?
通過觀察黃藥子的圖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黃藥子為纏繞草質(zhì)藤本。塊莖卵圓至長圓形。莖左旋。葉互生,寬心狀卵形,長7~22cm,寬7~18cm先端銳尖,全緣或微波狀,葉腋有大小不等的紫棕色球形或卵圓形珠芽(零余子)。花單性異株,穗狀花序下垂;雄花單生密集,花被片6,雄蕊6;雌花有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3室。蒴果長圓形,反曲,翅距圓形,成熟時草黃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點。種子卵形,生于果實每室頂端,一面有翅。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特別提示:黃藥子有導(dǎo)致嚴重肝損傷之可能,需遵醫(yī)囑服用并定期檢測肝功能。
黃藥子的塊莖的橫切片呈類圓形或圓形,直徑3~10cm,厚0.3~1.5cm。外皮較薄,棕黑色,有皺折,具多數(shù)短小的細根及黃白色或棕黃色微突起的須根痕。切面淡黃色至黃棕色,平滑或呈顆粒狀凹凸不平。質(zhì)脆,折斷面顆粒狀。氣微,味苦。
黃藥子喜溫暖濕潤氣候,耐蔭蔽。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栽培技術(shù)用零余子繁殖。在冬季把落在地上的零余子揀回,放在木箱或竹簍里,貯藏室內(nèi)過冬。于3-4月栽種。田間管理苗高約30cm時,淺薅除草,重施人畜糞水,同時把莖藤理附在攀援物上。
黃藥子對各種類型的甲狀腺腫,均有一定效果。制劑用量各地不盡相同,觀察對象亦有差異。黃藥子多為橫切厚片,圓形或近圓形,直徑2.5-7cm,厚0.5-1.5cm。表面為棕黑色,呈皺縮狀,表面有眾多白色、點狀突起的須根痕或有彎曲殘留的細根,栓皮易剝落;切面黃白色至黃棕色,平坦或凹凸不平。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顆粒狀,并散有橙黃色麻點,氣味微苦。以片大、外皮棕黑色、斷面黃白色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