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沒有醫(yī)學(xué)基礎(chǔ)的人,對草藥沒有深入了解過的人來說,可能對黃芪很陌生,稍微了解一點的,可能也只是知道黃芪就是一味中藥罷了,而對于炒黃芪和炙黃芪更是一點也不了解,黃芪這味中藥,一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補氣固表,那炒黃芪和炙黃芪是不是把黃芪加工一下呢,加工過程又是怎樣的,對人體又有怎樣的好處呢,炒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又在哪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炒黃芪是把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人藥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
炙黃芪,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片,直徑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淺棕黃或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淺黃色,木質(zhì)部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主要為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wèi)固表,利尿,托毒生肌。主要應(yīng)用于一是脾氣虛所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久瀉脫肛,內(nèi)臟下垂;浮腫少尿者。對于炙黃芪,也有如下說法: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后入藥者。補氣潤肺功效增強。
這樣看來,炒黃芪和炙黃芪是黃芪的刨制方法,不同的刨制方法把黃芪的功效發(fā)揮到最大,而經(jīng)過刨制的黃芪,藥用價值也有所不同。簡單的說, 生黃芪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消腫;蜜炙黃芪,長于補氣生血,適于肺虛氣短,氣虛血弱,氣虛便秘;炒黃芪補脾益氣而不壅滯,治脾虛腹脹,食少便溏;酒炙黃芪溫升作用較強,適于氣虛肺寒,氣虛下陷。
經(jīng)過刨帛的黃芪有不同的藥用價值,炒黃芪和炙黃芪對人體有不同的作用,所以大家在選擇的時候要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