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并不是益母草,兩者是不同的藥物。益母草有些地方也叫益母艾、紅花艾,但與艾草不一樣。艾葉較寬大,表面深綠色,背面灰色有茸毛,干艾葉有絨,艾葉有濃烈的芳香。
益母草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夏季開花。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在夏季生長茂盛花未全開時采摘。益母草莖呈方柱形,四面凹下成縱溝,長30至60厘米,直徑5毫米,表面灰綠綠色或黃綠色,密被糙伏毛,體輕,質韌,斷面中部有髓,葉交互對生,多脫落皺縮破碎,完整葉片灰綠色,下部葉掌狀3裂,中部中割裂成多個長圓形線狀裂片;上部葉羽狀深裂或淺裂成3片。輪傘花序腋生,花紫色,多脫落,花萼茼狀,宿存, 內有小堅果,氣微,味淡。
益母草能去淤生新,活血調經(jīng),含有硒、錳等多種微量元素,能抗氧化、防衰老,具有相當不錯的益顏美容、抗衰防老功效。
益母草使用方法:
1、外敷時,可將益母草全株用清水洗凈,瀝干水分,切細,曬干,研為粉末。用一根鮮黃瓜榨汁,在黃瓜汁內加入益母草粉末和蜂蜜適量,調勻。晚上洗臉后敷面,晾干后洗去。這種方法可以除痘、滋潤皮膚。
2、內服的方法是:將益母草50克、蘇木、桃仁各9克切碎,加水適量,煎30分鐘,去渣取汁,再將藥汁與100克黑豆混合,加水適量,煮熟后,再放入粳米和水煮粥,粥爛時,加入紅糖少許調服,同樣具有治痘的功效。
艾葉辛苦,性溫,屬純陽之性,能回垂危之陽,通十二經(jīng),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jīng)而治百病。
又《神灸經(jīng)論》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剛用,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經(jīng),入三陰,理氣血,治百病,效如反掌。”說明取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jīng)活絡、祛除陰寒、回陽救逆等作用。艾既有易點燃的特點,火力溫而不烈,煙氣香而宜人,且又有治病引經(jīng)的功能,所以艾葉是灸療用的理想材料,故前人有“灸必用艾”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