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貝母,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干燥鱗莖。初夏植株枯萎時采挖,洗凈。大小分開,大者除去芯芽,習稱“大貝”;小者不去芯芽,習稱“珠貝”。分別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過的貝殼粉,吸去擦出的漿汁,干燥;或取鱗莖,大小分開,洗凈,除去芯芽,趁鮮切成厚片,洗凈,干燥,習稱“浙貝片”。
大貝,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徑2~3.5cm。外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內(nèi)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至黃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珠貝,為完整的鱗莖,呈扁圓形,高1~1.5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肥厚,略似腎形,互相抱合,內(nèi)有小鱗葉2~3枚和干縮的殘莖。
浙貝片,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切成的片。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2cm,邊緣表面淡黃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粉白色,富粉性。
浙貝母主治熱痰咳嗽、外感咳嗽、陰虛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黃稠、肺癰、乳癰、癰瘡腫毒、瘰疬等癥?,F(xiàn)代藥理實驗證明,貝母有鎮(zhèn)咳、降壓、升高血糖等作用。
哪些人不適合食用浙貝
大部分患者是可以選擇服用浙貝母的,治療效果顯著,但是對于浙貝母寒痰、濕痰及脾胃虛弱者慎服,且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在動物實驗中發(fā)現(xiàn),浙貝母堿及去氫浙貝母堿對小鼠靜脈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約0.9毫克/公斤(可能系9毫克/公斤之誤)。早年曾報道另一種浙貝母堿對家兔的最小致死量為10~12毫克/公斤(靜脈),對貓為8~10毫克/公斤(靜脈)。中毒癥狀為呼吸抑制,瞳孔散大,震顫,驚厥,便溺。致死原因為呼吸衰竭,亦可能與形成變性血紅蛋白有關(guān)。
浙貝母是常用的一種中藥材,雖然動物實驗證明它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可是在臨床食用中副作用并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