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蛻,中藥名。其全形似蟬而中空,稍彎曲。長約4cm,寬約2cm。表面黃棕色,半透明,有光澤。頭部有絲狀觸角1對,多已斷落,復(fù)眼突出,頸部先端突出,口吻發(fā)達,上唇寬短,下唇伸長成管狀。
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片,裂口向內(nèi)卷曲,脊背兩旁具有小翅2對;腹面有足3對,被黃棕色細毛。腹部鈍圓,共9節(jié)。體輕,中空,易碎。無臭,味淡。功能:宣散風熱、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風止痙。
防風為多年生草本,高1.2-80cm。根粗壯,長圓柱形,有分枝,淡黃桂冠色,根斜上升,與主莖近等長,有細棱?;ㄆ?-9月,果期9-10月。其喜涼爽氣候,耐寒,耐干旱。宜選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不宜在酸性大,粘性重的土壤中種植。
蟬衣和防風的區(qū)別有哪些呢?
蟬衣和防風功效的區(qū)別
蟬衣的主要功效是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防風的主要功效是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蟬衣和防風性味的區(qū)別
蟬衣為蟬科昆蟲黑蚱羽化后的蛻殼,味甘、咸,性涼。歸肺、肝經(jīng)。防風的入藥部位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肺、脾、肝經(jīng)。
蟬衣和防風炮制方法的區(qū)別
蟬衣的炮制方法是揀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防風的炮制方法是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