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茶,又稱兒茶膏、孩兒茶、黑兒茶,為豆科合歡屬植物兒茶樹Acaciacatechu(L.f.)Willd.的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冬季采收枝、干,除去外皮,砍成大塊,加水煎煮,濃縮,干燥。落葉喬木,高6~13米。小枝細(xì),有棘刺。葉為二回雙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軸基部有棘針雙生,扁平狀;葉軸上著生羽片10~20對;每羽片上具小葉30~50對,小葉條形,兩面被疏毛。8~9月開花,總狀花序腋生,花萼基部連合成筒狀,上部分裂,有疏毛;花瓣5,長披針形,黃色或白色;雄蕊多數(shù),伸出花冠之外;雌蕊1,子房上位,長卵形。莢果扁而薄,連果梗長6~12厘米,寬1~2厘米,種子7~8粒。
制作時,除去雜質(zhì)。用時打碎。呈方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光滑而稍有光澤。質(zhì)硬,易碎,斷面不整齊,具光澤,有細(xì)孔,遇潮有黏性。無臭,味澀、苦,略回甜。
可用于收濕生肌斂瘡。用于潰瘍不斂,濕疹,口瘡,跌撲傷痛,外傷出血。1~3g,包煎,多入丸散服。外用適量。貯藏時置干燥處,防潮。
【藥理作用】
1.兒茶水溶液能抑制家兔十二指腸及小腸的蠕動,且能促進盲腸的逆蠕動,而有止瀉作用;但對大腸幾乎沒有作用。
2.兒茶在體外有較強的殺死腹水癌細(xì)胞作用。
3.兒茶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變形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于常見治病性皮膚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其葉的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