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別名吳萸、茶辣、辣子.
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以果實入藥.主產(chǎn)四川、貴州、廣西、陜西、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區(qū).吳茱萸以成熟果實入藥,味辛、苦、大熱.能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主治脘腹寒痛,胃寒嘔吐等癥.
(二)植物特性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00~1000厘米.單數(shù)現(xiàn)狀復(fù)葉對生,小葉5~9片,橢圓或卵圓形,頂端尖或漸尖,全緣或有鈍鋸齒,葉背有透明油點.聚傘狀圓錐花序項生,雌雄異株,花白色,雄花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雌花花瓣較雄花為大,退化雄蕊鱗片狀,子房上位,心皮5枚.骨突果扁球形.種子卵狀球形,黑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6~8月.
(三)生長特性
適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溝邊,溫暖濕潤的山地,疏林下或林緣空曠地.野生較少,多見栽培.人工栽培在低山及丘陵、平壩向陽較暖和的地方.凡多風(fēng)嚴寒和過于干燥干旱地區(qū),不宜栽培.土壤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吳茱萸均可.
(四)栽培技術(shù)
1。繁殖方式
(1)根莖繁殖
生長4~6年健壯的樹做母株,2月未創(chuàng)開樹干周圍泥土,切斷筆桿粗的部分側(cè)根(不宜過多取,否則影響母株生長),把它分成數(shù)段,每段長13~20厘米,作為插穗進行育苗.選土質(zhì)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做成100~130厘米寬畦,按16厘米行距開溝,株距10~13厘米,插入溝內(nèi)10~13厘米,覆細土、耙平,防積水爛根,澆少量清糞水,蓋草保溫、維持濕度,有利發(fā)芽.一月后長出新芽,澆一次清糞水,以后現(xiàn)苗情再追肥,及時除草.一月后春季移栽,2~3年開花結(jié)果.
(2)插枝繁殖
2月份左右在吳芋抽芽前,選1~2年生的枝條剪成16~20厘米長的段,每段有2~3個芽,端頭均削成斜口,按行株距26~30厘米、13~16厘米斜插入土(禁倒插),插后覆土壓緊,澆水遮蔭,保持土壤濕潤,也可施少量的稀薄人糞尿,一年后移栽.
(3)移栽
冬、春兩季移栽,冬季移栽為好(12月左右),春(3~4月)按330~400厘米的株行距挖穴,直徑50~60厘米,穴深視根的長短而定,先施入腐熟的廄肥或河泥做為基肥,栽苗覆土壓緊.初栽苗小,可以和花生、豆類及紅薯等間套作.
2.田間管理
適時中耕除草,并保持土壤濕潤,春萌發(fā)前施一次腐熟的人糞尿,施肥量隨樹齡而定,三年生每株施人糞尿10~25千克,在距植株48厘米左右開環(huán)狀淺溝施下,覆土.7月開花結(jié)果前,施一次磷鉀肥,冬季追施一次堆肥(或河泥、人糞尿)、草木灰等,培土防凍.樹高100厘米修技,春秋兩季剪去頂心,形成一定型樹冠,有利生長和結(jié)果.
3.病蟲害防治
(1)煤病
又稱煤污病,是由于蚜蟲、蚧殼蟲在吳茱萸上為害,誘發(fā)不規(guī)則的黑褐色煤狀斑.后期葉片和技干上覆蓋厚厚的煤層,病樹開花結(jié)果少.
防治方法:蚜蟲和蚧殼蟲發(fā)生期噴灑2000-3000倍稀釋的40%樂果乳油劑,或25%亞胺硫磷800~1000倍液,每隔7天1次,連打2~3次.發(fā)病期噴1:0.5:150-200波爾多液,10~14天1次,連打2~3次.
(2)銹病
該病主要危害吳茱萸的葉子,發(fā)病初期在葉片上形成近圓形不太明顯的黃綠色小點,橙黃色小皰斑,致使葉片枯死.
防治方法:噴波美0.3度石硫合劑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10天打一次.
(3)老木蟲
幼蟲在樹干內(nèi)蛀食,莖干中空死亡,7~10月份在離地面30厘米以下主干上出現(xiàn)未狀膠質(zhì)分泌物、木屑和蟲糞.
防治方法:用小刀刮去卵塊及初孵蟲.幼蟲蛀入木質(zhì)內(nèi)部,可在蛀孔外灌入可濕性六六六粉50倍液,或用藥棉浸80%敵敵畏原液塞入蛀孔,封住洞口殺幼蟲.
(五)采收加工
定植3年開花結(jié)果,8~9月果實成熟,果呈赤橙色采收.摘下果穗、暴曬,過后取掉果柄、雜質(zhì),裝竹籠或木箱內(nèi),放干燥通風(fēng)處(3年生收干果1-1.5千克,6-7年生收3.5~5千克),一般結(jié)果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