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是一種中藥,也是一種我們平時的時候可能會用到的中藥,只是大家平時的時候不太了解或是不注意而已,一般主要是和別的中藥一起搭配著進行使用,不同的配方功效也是不同的。
豬苓的簡介
【別名】:豕零、猳豬屎、豕橐、司馬彪、豨苓、地烏桃、野豬食、豬屎苓、豬茯苓、野豬糞
【藥材類別】:菌藻類
【性味】:甘淡;平。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藥性論》:微熱。
③李杲:淡甘,平。
【歸經(jīng)】:脾;腎;肺;膀胱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陽、少陰經(jīng)。
②《藥品化》:入脾、膀胱二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解》:入手太陰肺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
【入藥部分】: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菌核。挖出后去掉泥砂,曬干
【產(chǎn)地和分布】:生于林中樹根旁地上或腐木樁旁。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zhì)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
豬苓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
豬苓的功效與作用
利尿滲濕。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腳氣,泄瀉,淋、濁,帶下。
①《本經(jīng)》:主痃瘧,利水道。
②《藥性論》:解傷寒溫疫大熱,發(fā)汗,主腫脹,滿腹急痛。
③《珍珠囊》:滲泄,止渴,又治淋腫。
④《醫(yī)學(xué)啟源》:大燥除濕?!吨髦蚊匾吩?,去心懊憹。
⑤《醫(yī)學(xué)入門》:治中暑消渴。
⑥《綱目》: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豬苓附方
①治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豬苓湯)
②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錄》)
③治痃瘧不分新久:豬苓一兩,茯苓五錢,柴胡四錢,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未發(fā)前服,渣再煎,發(fā)后服。(《方脈家寶》)
④治腸胃寒濕,濡瀉無度,嗜臥不食:豬苓(去黑皮)半兩,肉豆蔻(去殼,炮)二枚,黃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搗羅為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圣濟總錄》豬苓丸)
⑤治子淋:豬苓五兩。搗篩,以白湯三合,和方寸匕為一服,漸至二匕,日三夜二,盡,不瘥,宜轉(zhuǎn)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
⑥治年壯氣盛,夢遺白濁:半夏一兩,豬苓一兩。上半夏銼如豆大,豬苓為末。先將半夏炒令黃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為末;以一半豬苓末調(diào)勻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豬苓末拌丸,使干,入不油砂瓶中養(yǎng)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于申未間冷酒下。(《濟生方》豬苓丸)
⑦治嘔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豬苓、茯苓、白術(shù)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豬苓散)
⑧傷寒口渴。用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三次。此方名豬苓湯。
⑨通身腫滿,小便不利。用豬苓五兩,研為還想,每服一匙,熟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⑩妊娠腫渴(鄶、腹皆腫,小便不利)。治方同上。
拓展閱讀:注意事項
無水濕者忌服。
1.《醫(yī)學(xué)啟源》:豬苓淡滲,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
2.《醫(yī)學(xué)入門》:有濕癥而腎虛者忌。
3.《得配本草》:目昏、無濕而渴,二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