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苦,寒。
《本經(jīng)》:"味苦,寒。"
《別錄》:"無毒。"
《藥性論》:"平。"
《珍珠囊》:"苦辛。"
【歸經(jīng)】 入腎、膀胱經(jīng)。
《湯液本草》:"足大陽經(jīng)引經(jīng)藥,足少陰經(jīng)之劑。"
《醫(yī)學入門》:"足少陰、手厥陰本藥,足大陽引經(jīng)藥。"
《本草經(jīng)解》:"入足少陰腎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治熱痢,泄瀉,消渴,黃疸,痿躄,夢遺,淋濁,痔瘡,便血,亦白帶下,骨蒸勞熱,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瘡瘍腫毒。
清熱燥濕:
①用于濕熱帶下,癥見帶下色黃黏濁或為膿樣,或為黃水,陰癢,灼熱,尿短赤,常與芡實、金櫻子、苦參、車前子等配用。
②用于濕熱淋證,癥見小便頻數(shù)短澀,滴瀝刺痛,小腹拘急或腰腹痛等,常與車前子、滑石、瞿麥、萹蓄同用。
③用于濕熱腳氣,癥見腳膝浮腫,常與蒼術(shù)、牛膝同用,即三妙散。
④用于濕熱下痢,癥見腹痛下痢膿血,里急后重等,常與白頭翁、黃連同用。
瀉火解毒:用于濕毒腫瘍、濕疹、口瘡疔腫、燙傷等,隨證配用,內(nèi)服外敷皆可。
退虛熱,制相火。用于陰虛發(fā)熱、骨蒸盜汗及相火亢盛的遺精證,多配知母同用。
《本經(jīng)》:"主五臟腸胃中結(jié)熱,黃疸,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
《別錄》:"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
《藥性論》:"主男子陰痿。治下血如雞鴨肝片;及男子莖上瘡,屑末敷之。"
《本草拾遺》:"主熱瘡皰起,蟲瘡,痢,下血,殺蛀蟲;煎服,主消渴。"
《日華子本草》:"安心除勞,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淚,口干,心熱,殺疳蟲,治蛔心痛,疥癬,蜜炙治鼻洪,腸風,瀉血,后分急熱腫痛。"
《珍珠囊》:"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腰膝無力。"
《醫(yī)學啟源》:"《主治秘訣》云,瀉膀胱龍火,利結(jié)小便,下焦?jié)衲[,痢疾先見血,臍中痛,補腎水不足。"
《用藥心法》:"治瘡痛不可忍者。"
《蘭室秘藏》:"瀉沖脈之邪。治夏月氣上沖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
《綱目》:"敷小兒頭瘡。"
《現(xiàn)代實用中藥》:"打撲挫筋等,磨粉調(diào)如泥狀涂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