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即黃芪,又名膜莢黃芪,因盛產(chǎn)于我國北方,故名北芪,主產(chǎn)于吉林省長白山,山西省渾源縣北岳恒山以及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北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長呈棒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卵形至披針形,莖葉均有白色柔毛;總狀花序?qū)ι?,開淡黃色蝶形小花;莢果膜質(zhì),花期 7-8 月,果期 8-9 月。北芪喜涼爽干燥氣候,以排水良、土層深厚的砂質(zhì)土壤為佳,多生于海拔 800-1300 米間的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北芪的根為補虛藥,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謂其 “ 為補藥之長 ” ,可見北芪做補益藥歷史悠久。
【性 味】:甘,微溫。
【歸 經(jīng)】:歸脾、肺經(jīng)。
【別 名】:棉芪,綿芪,黃蓍,黃耆,王孫,獨根,二人抬,炮臺芪······
功效
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
補氣圣藥北芪的五大功效
北芪又稱為黃芪、綿芪,南方人常稱該藥為“北芪”,這是因為黃芪產(chǎn)于北方的緣故。其藥材以根粗長、質(zhì)綿、折斷面粉性及黃白色、味甜者為優(yōu)。
北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jīng)。它的補氣作用較強,是常用的補益氣血之佳品。北芪除了具有補氣作用外,還有其它功用,因其廣泛的用途而被譽為“一藥多能”。其應(yīng)用范圍涉及到內(nèi)、外、婦、兒、五官、骨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