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藥
糙皮粉碴赤芍藥,質(zhì)硬松脆色棕褐,
斷面花紋或裂隙,通經(jīng)止痛散瘀血。
[來源] 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芍藥Paeonia Obovata Max-im或川赤芍P.veitchii Lynch的根。
[產(chǎn)地] 內(nèi)蒙古、東北、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 春秋采挖,洗凈,除去根頭、須根等曬干(亦有刮去外皮的)。
[藥材形性]
1.草芍藥(赤芍藥) 根呈圓柱形,兩端粗細(xì)相近,稍彎曲,長5-40cm,直徑約0.6-1.5cm,表面棕褐色,皮粗糙易脫落,皺紋粗而稍深,有橫向凸起的皮孔,皮脫落顯出白色或淡棕色皮層,質(zhì)硬松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粉白色或粉紅色,皮層窄,中間髓部小,內(nèi)心有淡黃色的菊花紋理或裂隙,氣微香,味微苦酸澀。
2.川赤芍(西赤芍) 本品略同草芍藥,唯斷面外圍淡紫色,內(nèi)心有淡黃色射線。有分枝,上粗而下漸細(xì),刮皮者,外表淡棕白色,富有粉性,氣微香,味微苦,微澀。
均以條勻粗長而直,少分支,中不空,斷而粉白色,粉性足,氣微香者為佳。
[炮制] 原藥揀去雜質(zhì),清水略浸,洗凈撈起潤1—天,每早晚淋水1次,待軟切0.2-o.25cm頂頭中片,曬干。夏季洗后略潤即可切片。
炒赤芍 赤芍片以文火炒至黃色,略見焦斑時取出,晾涼收貯。炒后可緩其寒涼之性,亦可加酒炒增強行血之力,醋炒入肝使祛瘀止痛之力勝。
[成分] 含芍藥甙、揮發(fā)油、苯甲酸等。
[性味、歸經(jīng)] 苦微寒,人肝經(jīng)。
[功用]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清肝明目。用于肝熱目赤腫痛,瘀滯經(jīng)閉,跌打損傷,瘡癰腫毒,熱病熱入營血,高熱舌絳、發(fā)斑出血、神昏驚痛等癥。
[處方名] 赤芍 京赤芍 西赤芍 炒赤芍
[用法、用量] 煎服6-10克。
[保貯] 放甏或木箱內(nèi),置干燥處,防霉蛀。
[注意] 反藜蘆。
按:赤芍以內(nèi)蒙古察哈爾盟、昭烏達盟,哲里木盟所產(chǎn)者品質(zhì)最優(yōu),奉為道地藥材,稱北赤芍。川赤芍,以四川西昌地區(qū)產(chǎn)者為佳,習(xí)稱西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