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子正品水浸后自腹面棱線處龜裂,并有明顯粘性;偽品則無此特性。
牽牛子又名草金鈴,為旋花科植物牽牛的種子,每年7—10月間果實(shí)成熟時,將藤割下,打出種子,除去果殼雜質(zhì),曬干即可入藥,黑色者稱為“黑丑”,米黃色者稱為“白丑”,性寒,味苦辛,有毒,入肺、腎、大小腸經(jīng),含有牽牛子苷、牽牛子酸甲、沒食子酸、生物堿麥角醇、裸麥角醇和野麥堿等成分,具有瀉水、下氣、殺蟲的功效,用于治療水腫、喘滿、痰飲、腳氣、蟲積食滯、大便秘結(jié)等癥。市場上有同科植物打碗花干燥的種子冒充牽牛子,使用時注意鑒別。
真品牽牛子
外觀呈卵形而具三棱,兩側(cè)面稍平坦,背面弓狀隆起,有類圓形淺色的種臍。種子長4—8毫米,背面及平坦面寬3—8毫米,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黃白色(白丑);種皮堅(jiān)硬,橫切面可見極為皺縮而重疊的二片子葉,呈黃色或淡黃色。種子水浸潤后,種皮作龜裂狀,并自腹面棱線處破裂,有顯著的黏液性;聞之無味,口嘗味微辛辣,有麻辣感,并有豆樣味。
偽品打碗花的種子
外觀呈卵形,長3—5毫米,寬2—3毫米,整體個兒比真品小,表面灰黑色,具眾多小突起,種臍明顯,呈缺刻狀;種子亦質(zhì)地堅(jiān)硬,橫切面也見皺縮折疊的子葉,但水浸無真品現(xiàn)象;聞之亦氣微,但口嘗味淡,無真品之辛辣味道。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shí),牽牛子所含的牽牛子苷化學(xué)性質(zhì)與瀉根素相似,有強(qiáng)烈的瀉下作用,在腸內(nèi)遇膽汁及腸液后,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強(qiáng)蠕動,導(dǎo)致瀉下,并能加速菊糖在腎臟中之排出,具利尿作用,而偽品打碗花雖與牽牛子為同科植物,但其種子不具有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牽牛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