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荊子呈球形,直徑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狀茸毛,有縱向淺溝4條,頂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長為果實的1/3~2/3,5齒裂,其中2裂較深,密被茸毛。體輕,質(zhì)堅韌,不易破碎。橫切面可見4室,每室有種子1枚。氣特異而芳香,味淡、微辛。在中醫(yī)治療上有很廣泛的應(yīng)用,可以和很多的藥材進行搭配治療疾病。
(一)配伍應(yīng)用
配連翹,氣味輕清,體浮性涼,輕可去實,涼可勝熱,為清火解毒散結(jié)之品,本品體質(zhì)輕浮,入肺經(jīng)上行宣散,故能清利頭目,解表疏風,通竅止痛,主治頭面之風證,目入血分養(yǎng)血和肝,涼血散風。二藥配用,祛風止痛,清熱解毒,治風熱上受諸證,佐以蒲公英,菊花更好。
配菊花,質(zhì)輕氣涼,輕清走上,善疏風清熱,平肝熄風,清頭明目,偏于入肝經(jīng)而明目。蔓荊子輕浮上行,主散頭面之邪,二藥配用,可治風熱頭痛,頭風作痛等癥。
配川芎,本品味辛性寒,輕浮升散,既能散風熱,又可通竅止痛。川芎辛溫芳香,性善走散,上行頭目,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二藥相配則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顯著??捎糜谥委熗飧蓄^痛及風濕身痛,肩背痛等癥。
配人參,人參甘溫補虛,微苦不燥,長于補肺,脾之氣虛,又能益氣而生津。本品善散頭面風邪,清肝明目,二藥相配,則散中有補而不傷正,補中有散而不滯邪。常用于治療諸虛目疾,頭暈,耳鳴,耳聾等疾。
配白蒺藜,本品氣輕味辛,上行而散,最善清利頭目,祛風止痛功佳,主治頭面風熱之疾。白蒺藜辛散苦泄,專入肝經(jīng),能平肝潛陽,又可祛風明目,主治肝經(jīng)風熱所致的目赤多淚,頭目疼痛等證。二藥相須配用,二辛相合,祛風止痛力強,辛苦合用,辛以散風,苦以降火,共奏疏風熱,平肝陽,利頭目,止疼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療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昏頭痛,目赤多淚等證。
(二)方劑制劑
加味香蘇散《醫(yī)學(xué)心悟》 : 紫蘇葉、陳皮、香附、炙甘草、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川芎、生姜。本方用于外感風寒之邪之證。癥見:頭項強痛,鼻塞流涕,身體疼痛,發(fā)熱惡寒或惡風,無汗,舌苔薄白,脈浮。
蔓荊子湯(《蘭室秘葳》) : 黃芪、人參、炙甘草、蔓荊子、黃柏、自芍。本方用治勞逸飲食不節(jié),內(nèi)障眼病。
蟬花散(《證治準繩》) :蟬衣、羌活、菊花、谷精草、白蒺藜、防風、蜜蒙花、草決明、黃芩、蔓荊子、梔子、荊芥、川芎、甘草。本方用治風熱上攻,目赤腫痛翳膜。
自蒺藜散(《張氏醫(yī)通》) :白蒺藜、菊花、連翹、蔓荊子、決明子、青葙子、甘草。本方用治肝熱目赤,多淚。
羌活勝濕湯(《內(nèi)外傷辨惑論》): 羌活,獨活、蒿本、防風、甘草、川芎、蔓荊子。本方用治風溫襲表之癥,證見:肩背痛不可回轉(zhuǎn)、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zhuǎn)側(cè),苔白脈浮。
治頭風方(《千金方》) :本品二升(末),酒一斗。絹袋盛,浸七宿,溫服三合,日三。
治風寒侵目,腫痛出淚,澀脹羞明方(《本草匯言》) :本品9克,荊芥、白蒺藜各6克,柴胡、防風各3克,甘草l.5克。
(三)驗方
蔓荊子散治頭痛、身痛:蔓荊、甘菊花、半夏(湯泡)羚羊角(屑)、川芎、枳殼(麩炒)、茯神(去木)、黃芩、防風各23g,麥冬、石膏各30g,地骨皮、赤箭、細辛、甘草(炙)各15g;
蔓荊子酒治風熱頭痛:蔓荊子90g,酒500g。將蔓荊子研為粗末,浸泡酒中,7天后使用。每日3次,每次服10~20mL,溫服為佳;
復(fù)方蔓荊子酒治療風熱性頭痛、頭昏、偏頭痛:蔓荊子120克,菊花60克,川芎40克,防風、薄荷各60克,黃酒l公斤。將上藥共搗碎,用酒浸于瓶中,隔日略加搖晃,7日后去渣,密封備用。每次飲15毫升,漸加至20毫升,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