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蘋 水萍 水花 碎 萍子草 水白 水蘇 小萍子 浮萍草 水蘚 水簾 九子萍 田萍
性味辛,寒。
《本經(jīng)》:"味辛,寒。"
《別錄》:"酸,無毒。"
發(fā)汗,祛風,行水,清熱,解毒。治時行熱病,斑疹不透,風熱癮疹,皮膚瘙癢,水腫,癃閉,瘡癬,丹毒,燙傷。
《本經(jīng)》:"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須發(fā),止消渴。"
《別錄》:"下氣,以沐浴生毛發(fā)。"
《唐本草》:"主火瘡。"
《本草拾遺》:"末敷面酐;搗汁服之,主水腫,利小便;又人中毒,取萍子暴干末,酒服方寸匕;又為膏長發(fā)。"
《日華子本草》:"治熱毒風熱疾,熱狂,熔腫毒,湯火瘡,風疹。"
《本草圖經(jīng)》:"治時行熱病,亦堪發(fā)汗。"
《滇南本草》:"發(fā)汗,解毒。治疥癩,疥癬,祛皮膚瘙癢之風。"
《綱目》:"主風濕麻痹,腳氣,打撲損傷,目赤翳膜,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癱風,丹毒。"
《玉楸藥解》:"辛涼發(fā)表。治瘟疫斑疹,中風歪斜,癱瘓;醫(yī)癰疽熱腫,隱疹瘙癢,楊梅,粉刺,汗斑。"
《嶺南采藥錄》:"凡患風癍,以紫背浮萍沐浴數(shù)次;凡中水毒,手足至肘膝俱冷,用之煎水浸洗。"
⑾《中國藥植圖鑒》:"搗汁涂敷蟲咬傷。"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鮮者0.5~1兩);搗汁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宜忌:
《本草經(jīng)巰》:"表氣虛而自汗者勿用。"
《本草從新》:"非大實大熱,不可輕試。"
《得配本草》:"血虛膚燥,氣虛風痛,二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