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簡介】益母草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夏季開花。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在夏季生長茂盛花未全開時采摘。 性味辛苦涼,具有活血、祛瘀、調經(jīng)、消水的功效。治月經(jīng)不調、浮腫下水、尿血、瀉血、痢疾、痔疾。
【別名】益母草益母蒿、益母艾、紅花艾、坤草、茺蔚、三角胡麻、四楞子棵野麻、甜麻萿(山東方言).九塔花、山麻和九節(jié)草。
【來源】該品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 的新鮮或干燥地上部分。鮮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干品夏季莖葉茂盛、花未開或初開時采割,曬干,或切段曬干。
【制法】
鮮益母草:除去雜質,迅速洗凈。
干益母草:除去雜質,迅速洗凈,潤透,切段,干燥。
【性狀】
鮮益母草:幼苗期無莖,基生葉圓心形,邊緣5~9淺裂,每裂片有2~3鈍齒?;ㄇ捌谇o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縱溝,長30~60厘米,直徑 0.2~0.5厘米 ;表面青綠色;質鮮嫩,斷面中部有髓。葉交互對生,有柄;葉片青綠色,質鮮嫩,揉之有汁;下部莖生葉掌狀3裂,上部葉羽狀深裂或淺裂成3片,裂片全緣或具少數(shù)鋸齒。氣微,味微苦。
干益母草:莖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體輕,質韌,斷面中部有髓。葉片灰綠色,多皺縮、破碎,易脫落。輪傘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狀,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長約2cm。
形態(tài)特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幼苗期無莖,基生葉圓心形,淺裂,葉交互對生,有柄,青綠色,質鮮嫩,揉之有汁;下部莖生葉掌狀3裂;花前期莖呈方柱形,輪傘花序腋生,華紫色,多脫落?;ㄝ鄡扔行怨??;ü?~9月。
益母草的鑒別方法
性狀鑒別
該品莖的橫切面:表皮細胞外被角質層,有毛茸;腺鱗頭部4.6或8 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4細胞。下皮厚角細胞在棱角處較多。皮層為數(shù)列薄壁細胞;內皮層明顯。中柱鞘纖維束微木化。韌皮部較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在棱角處較發(fā)達。髓部薄壁細胞較大。薄壁細胞含細小草酸鈣針晶及小方晶。鮮品近表皮部分皮層薄壁細胞含葉綠體。
化學鑒別
取該品粉末(鮮品干燥后粉碎)3克,加乙醇30毫升,加熱回流1 小時,放冷,濾過,濾液濃縮至約5毫升,加于活性炭-氧化鋁柱(活性炭0.5克,中性氧化鋁100~120目,2克,內徑10毫米)上,用乙醇30毫升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干,殘渣加乙醇0.5毫升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鹽酸水蘇堿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毫升 含5毫克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鹽酸-水 (4:1:0.5)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名典鑒別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充蔚子。味辛微溫。主明目益精、除水氣……一名益母,一名益明……生池澤?!?/p>
2、梁·《名醫(yī)別錄》曰:“茺蔚生海濱池澤,五月采。”[3]
3、陶弘景曰:“今處處有之。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有三棱。方用亦豨?!?/p>
4、宋·蘇頌曰:“今園圃及田野極多。郭璞注《爾雅》云:葉似荏,方莖白華,華生節(jié)間。節(jié)節(jié)生花,實似雞冠子,黑色,莖作四方棱,五月采。又云九月采實,醫(yī)方稀有用實者?!?/p>
5、寇宗奭曰:“茺蔚初春生時,亦可浸洗,淘去苦水,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也?!?/p>
6、明·李時珍曰:“茺蔚近濕處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長三四尺,莖方如黃麻莖。其葉如艾葉而背青,一梗三葉,葉有尖歧。寸許一節(jié),節(jié)節(jié)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間,穗內開小花,紅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內有細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棱,褐色,藥肆往往以作巨勝子貨之。蘇頌圖經(jīng)謂其葉似荏,其子黑色,似雞冠子,九月采實;寇宗奭衍義謂其凌冬不凋者,皆誤傳也。此草有白花、紫花二種,莖葉子穗皆一樣。但白花者能人氣分,紅花者能人血分,別而用之可也?!?/p>
7、清·《本草從新》、《本草求真》多言功效主治及禁忌,未言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