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神農(nóng)嘗百草的故事,告訴我們曾經(jīng)的先輩是有多么的不容易才造就了如今璀璨的中醫(yī)藥文化,這其中記載的藥品之多,配方之復(fù)雜還有作用之詳細都令我們非常的震驚,說到藥品,并不是所有的中藥材采集來就可以用的,而是還要經(jīng)過很多的加工方法還有處理之后才能成為我們可以用的藥材,今天介紹一種叫做黃芩的,你知道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是什么嗎?
黃芩的功效
黃芩煎液,試管斜面法試驗4%濃度抑制狗小牙胞菌及堇色毛癬菌,8%濃度抑制許蘭氏黃癬菌,10%濃度抑制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15%濃度抑制共心性毛癬菌及鐵銹色毛癬菌。黃芩水浸劑1:3濃度在試管內(nèi)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羊毛樣小芽胞癬菌、紅色表皮癬菌、K、W、氏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
黃芩的作用
用于濕溫發(fā)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癥。對濕溫發(fā)熱,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yīng)用;對濕熱瀉痢、腹痛,與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對于濕熱蘊結(jié)所致的黃疸,可與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用于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以及熱毒瘡瘍等。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梔子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牡丹皮、側(cè)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黃芩的吃法
一般是炒黃芩,炒黃芩怎么吃桂皮120克、牡丹皮120克、赤芍藥120克、牛膝120克、虎杖150克、吳茱萸100克、土大黃90克、黃芩70克、細辛30克、白僵蠶50克、火麻仁300克、生地黃180克、鱉甲150克、閭子20克、干漆120克、白酒500克。材料的處理:將桂心、牡丹皮、赤芍、牛膝、干漆、土瓜根、牡蒙、吳茱萸、大黃、黃苓、亂發(fā)灰、細辛、僵蠶、大麻仁、牡突墨、干地黃、虎杖根、鱉甲、閭子一同研為粗末后裝入布袋置容器中密封處理: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10天后,過濾去渣即成。功效:此酒與黃芩搭配,更好具有活血化瘀、溫經(jīng)燥濕的功效,很適合風(fēng)濕等患者飲用。與竹茹搭配,黃芩用于胎動不安,常與竹茹等配合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