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上磕磕碰碰很常見,都會出現(xiàn)傷口或者瘀傷,在中醫(yī)上有時候會使用田七這一味中藥來進行活血化瘀,但是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味中藥,同樣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它是龍血樹上面所產(chǎn)的樹脂,平時臨床上會稱為血竭或者血竭粉;味道上有點甘甜,性質(zhì)比較溫和,沒有田七那么猛烈,因為田七并不是所有人都適用;有人會問,血竭與龍血竭作用區(qū)別在哪里?下面我們先了解一下血竭。
血竭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果實中的樹脂或龍舌蘭科植物劍葉龍血樹、長花龍血樹木材中的樹脂。主產(chǎn)于馬來西尼、印度尼西亞、伊朗等地;我國廣東、臺灣亦有種植。原植物分布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伊朗;劍葉龍血樹生于海拔950~1700米的石灰?guī)r上,喜高溫濕潤氣候,不耐寒,耐旱;長花龍血樹生于林中或灌叢中。味甘、咸,性平。歸心、肝經(jīng)。功效化瘀止痛、止血、生肌斂瘡。臨床用名有血竭、血竭粉。
【本草匯言】
《本草綱目》:騏驎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咸而走血,蓋手、足厥陰經(jīng)藥也。肝與心包皆主血故爾。河間云:血竭除血痛,為和血之圣藥,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于血分也。散滯血諸痛,婦人血氣,小兒瘈疭。
《本草經(jīng)疏》:血竭稟土氣而兼水化,故味甘咸,氣平無毒。《丹房鑒源》云:稟于熒感之氣,生于湯石之陰,其色赤象火而味咸,則得陰氣也。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入足厥陰,手少陰經(jīng)。甘主補,咸主消,散瘀血,生新血之要藥。故主破積血,金瘡止痛生肉。主五臟邪氣者,即邪熱氣也。帶下者,濕熱傷血分所致也。甘咸能涼血除熱,故悉主之。蘇恭:主心腹座痛;李珣之治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nèi)傷血聚者,誠為此耳(此藥產(chǎn)外國,極難得。真者,理傷折有奪命之功)。
《景岳全書》:味甘咸微澀,性平。善破積血,止痛生肌。療金瘡折傷打損,血瘀疼痛,內(nèi)傷血逆,婦人血氣凝滯,亦能生血補虛,俱可為末酒服,并治一切惡瘡癬疥久不合口。然性能引膿,不宜多用。
《本經(jīng)逢原》:血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為止痛和血,收斂瘡口,散瘀生新之要藥。治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nèi)傷血聚,并宜酒服。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于肝經(jīng)血分也。但性最急,卻能引膿,不宜多服。其助陽藥中同乳香、沒藥用之者,取以調(diào)和血氣,而無留滯壅毒之患。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 動物實驗表明,血竭有止血、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血流的作用。
2. 血竭具有增加冠脈血流量、提高小鼠對減壓缺氧的耐受力作用。
3. 血竭有明顯止痛的作用。
4. 血竭有抗炎、加速傷口愈合的作用。
5. 血竭對多種致病桿菌、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正宗血竭是東南亞各國產(chǎn)的,中國的龍血竭是1972年以后才發(fā)現(xiàn),和正宗的有區(qū)別,就是不含血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