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人我想中藥大家不用多說都知道,不過說到其中的草藥名稱,估計大多數(shù)人要暈的,很多稀奇古怪的名稱很是可愛,就比如地耳草,別名田基黃、田基王、小田基黃、黃花草、黃花仔、對葉草、七寸金、細葉黃,是金絲桃科,以全草入藥,春夏采收全草,鮮用或洗凈,曬干,切碎用,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散瘀止痛,用于肝炎、眼結(jié)膜炎、早期肝硬化、闌尾炎、扁桃體炎,外用治瘡癤腫毒、帶狀皰疹、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等癥,地耳草中醫(yī)世家有哪些記載呢?
性味苦甘,涼。
《生草藥性備要》:“味苦甜,性平?!?/p>
《四川中藥志》:“味苦,性寒,無毒?!?/p>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治傳染性肝炎,瀉痢,小兒驚風(fēng),疳積,喉蛾,腸癰,癤腫,蛇咬傷。
《生草藥性備要》:“治酒病,消腫脹,敷大惡瘡,理疳瘡腫。”
《質(zhì)問本草》:“涂火毒,消陽癥結(jié)疽?!?/p>
《分類草藥性》:“解一切蛇蟲毒,清火,止泄瀉,刀傷用良?!?/p>
《嶺南采藥錄》:“去硝黃火毒,敷蝦箝瘡,理跌打、蛇傷?!?/p>
《福建民間草藥》:“活血,破瘀,消腫,解毒?!?/p>
《南寧市藥物志》:“清內(nèi)熱,治眼疾?!?/p>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滲濕利水,消腫止痛。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區(qū)疼痛,闌尾炎,疔腫癰疽,毒蛇咬傷,跌打扭傷?!?/p>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大劑可3~4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
治傳染性肝炎(有黃疸和無黃疸型均可):地耳草二至三兩,水煎服,每天一劑。(《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治痧癥吐瀉:地耳草一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治痢疾:地耳草五錢,水煎,紅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一兩調(diào)服。(《江西民間草藥》)
治小兒驚風(fēng),疳積瀉:地耳草一兩,水煎服。疳積瀉加雞肝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治喉蛾:鮮地耳草七錢至一兩,搗爛,同涼開水擂出汁服?;蚋刹菸邋X,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治疹后牙疳:地耳草五至六錢,搗取汁,和人乳搽患處。(《湖南藥物志》)
治濕疹:地耳草適量,煎水洗。(《江西民間草藥》)
治皰癤腫毒:地耳草煎水洗。(《湖南藥物志》)
治跌打損傷:地耳草五至八錢,酌加黃酒或酒、水各半,燉一小時,溫服,日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治毒蛇咬傷:地耳草五錢,天胡荽一兩,青木香五錢。水、酒煎服。(《江西民間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