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從名字上看會以為這是一種松,但是事實上并非是這樣,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中藥,也是一味香料,甘松,中藥名,為敗醬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雜質(zhì),曬干或陰干,甘松別稱甘松香、香松、甘香松,界屬植物界,屬門被子植物門,綱屬雙子葉植物綱,目屬川續(xù)斷目,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等地,采收時間一般為春、秋二季采挖,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蛀貯 藏,那么,究竟香料甘松是什么呢?
生理特性:本品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zhì)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nèi)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shù)條交結(jié)、分枝或并列,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xì)根和須根。質(zhì)松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產(chǎn)地: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根及根莖。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zhì)和泥沙,洗凈,切長段,干燥。性味:味辛、甘,性溫。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功效:理氣止痛,開郁醒脾,外用祛濕消腫。主治:用于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外用治牙痛,腳氣腫毒。
相關(guān)配伍: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兩,甘松一兩,陳橘皮一兩半。上為細(xì)末,水煮面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食后。(《雞峰普濟(jì)方》松香丸)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泡湯漱口或煎湯洗腳或研末敷患處。禁忌:氣虛血熱者忌服。相關(guān)論述:《本草求真》:甘松,雖有類山柰,但山柰氣多辛竄,此則甘多于辛,故書載能入脾開郁也。《本草匯言》:甘松,醒脾暢胃之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