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子,它的名字可是有典故的,它在民間被大家廣泛傳播,那么你知道沙苑子的名字的由來嗎,不知道的就且往下看吧,據傳唐玄宗之女永樂公主少時體弱多病,安史之亂時奶媽帶她逃到大荔縣沙苑,被一位70多歲老人收留,她每天除家常便飯外,常喝老人給她配制的一種茶,2年之后,公主竟然疾病全無,臉色紅潤,眼睛明亮,嬌美動人,在她離別時,老人又送她一葫蘆藥,并說:此藥既可治先天不足,又能治后天之傷,你留著用吧!公主回宮后將此藥獻給皇兄肅宗,肅宗連服半月,便覺精力充沛,且目明心爽,因其為公主在沙苑帶回的,便賜藥為沙苑子,并指定為貢品,你了解沙苑子的功效與作用嗎?
扁莖黃芪的干燥種子呈腎臟形而稍扁,長約2毫米,寬約1.5毫米,厚不足1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綠褐色,光滑。一邊微向內凹陷。在凹入處有明顯的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子葉2枚淡黃色,略為橢圓形,胚根彎曲。無臭,味淡,嚼之有豆腥氣。以飽滿、均勻者為佳。主產陜西、山西等地。華黃芪的干燥種子呈較規(guī)則的腎形,顆粒飽滿,長2~2.8毫米,寬1.8~2毫米。表面暗綠色或棕綠色,光滑。腹面中央微凹陷處有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氣微,味淡。主產河北。
沙苑子含脂肪油、維生素A類、生物堿、黃酮類、酚類、鞣質、蛋白質、氨基酸、及硒、銅、鋅、錳、鐵、鎂、鉻、鈣等元素。種子富含油脂,約占種子重量的5%,油中至少含有14種脂肪酸,包括庚烯酸、十四酸(肉豆蔻酸)、十五酸、十六酸(棕櫚酸)、油酸、硬脂酸、亞油酸、亞油烯酸、花生酸、二十烯酸、二十二酸(山萮酸)等,其中不飽和脂肪酸約占總酸的40%。另含β-谷甾醇。此外,種子尚含多種氨基酸,從乙醇提取物中分得沙苑子甙。
沙苑子又名潼蒺藜、沙苑蒺藜、潼沙苑等。沙苑子是一味補腎養(yǎng)肝而且性平和的常用補益藥。味甘、性溫,但溫而不燥且具柔潤的優(yōu)點。功能為補肝益腎,明目固精。對肝腎不足而引起腰膝酸軟、頭昏目眩、遺精早泄,小便頻數,遺尿,婦女帶下等有很好的治療功效。沙苑子用量9~15克,水煎服。用治腎虛腰痛、遺精早泄、白濁帶下、小便余瀝、眩暈目昏。具有適應原樣、收縮子宮和縮尿、降壓、抗炎、保肝、改善血液流變性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腦血流量、調血脂等作用。相火熾盛,陽強易舉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