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草藥,不懂的人都認為那就是一堆花草樹葉,就是有不一樣的功效;而懂的人則會根據(jù)草藥形狀顏色氣味等區(qū)分不同的類別、功能等;而這里要說的棕櫚炭,不同于其他中藥,它來源于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干燥葉柄,在采棕的時候割取舊葉柄下延部分及鞘片,除去纖維狀的棕毛,曬干以后制成,并非傳統(tǒng)的花草類中藥;那么,棕櫚炭用多少療效最好呢?
唐代有棕櫚炭(《產(chǎn)寶》)。宋代有燒灰(《圣惠方》)、燒存性(《總錄》)的炮制方法。明代提出“存性,勿令白色”的炮制要求,并有炒極黑存性(《通玄》)、炒焦存性(《普濟方》)的炮制方法。清代增加了煅炭法(《拾遺》)。
棕櫚呈長條板狀,一端較窄而厚,另端較寬而稍薄,大小不等;表面紅棕色,粗糙,有縱直皺紋;一面有明顯的凸出纖維,一面平坦或略向內(nèi)凹,有左右交叉的紋理;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無臭、味淡。棕櫚炭表面呈灰褐色或黑褐色,微顯光亮,內(nèi)部呈棕褐色或焦褐色;質(zhì)輕脆,易折斷;氣特異,味微苦、澀生棕櫚不入藥,制炭后具有收斂止血的功能,用于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本草綱目》:“棕皮性澀,若失血去多,瘀滯已盡者,用之切當(dāng),所謂澀可去脫也。與亂發(fā)同用更良,年久敗棕入藥尤妙?!蹦亲貦疤坑枚嗌倌?棕櫚炭藥性平和,味苦而澀,為收斂止血之要藥,廣泛用于各種出血之證,尤多用于崩漏。因其收斂性強,故以治出血而無瘀滯者為宜。此外,本品苦澀收斂,且能止瀉止帶,尚可用于久瀉久痢,婦人帶下。使用棕櫚炭時,常用劑量為煎服,3~10g;研末服1~1.5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