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西南偏遠的深山里,有一種外形普通而名字怪異的植物,它就是馬錢子,為什么會取這樣的名字呢?馬錢子,別名:士的寧樹、番木鱉、火失刻把都、苦實、馬前、牛眼、大方八、馬錢樹,其老枝被毛脫落,葉片紙質,近圓形、寬橢圓形至卵形,頂端呈急尖,基部圓形,有時淺心形,上面無毛;具網狀橫脈;其種子有劇毒,主要含有馬錢子堿和番木鱉堿等多種生物堿,用于健胃藥;中醫(yī)學上以種子炮制后入藥,性寒,味苦,有通絡散結,消腫止痛之效,西醫(yī)學上用種子提取物,作中樞神經興奮劑,那么,你知道馬錢子炮制的方法與標準嗎?
古代的炮制方法:明代有豆腐制(《綱目》)、牛油炸(《禁方》)、炒黑(《保元》)等法。清代有炒焦(《尊生》)、香油炸(《良朋》)、油煮、炙炭存性(《全生集》)、土炒、甘草水煮(《串雅補》)、切片炒研磨(《得配》)等炮制方法。
現(xiàn)代的炮制方法:首先,要生馬錢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其次要制馬錢子,其一是砂燙,要取砂子置鍋內,用武火加熱,加入凈馬錢子,拌炒至褐色,鼓起,內部紅褐色,并起小泡時,取出,篩去砂子,放涼。供制馬錢子粉用。其二是油炸,要取麻油適量,置鍋內,加熱至230℃左右,投人馬錢子,炸至老黃色時,立即取出,將油過濾掉,放涼。用時碾粉。
馬錢子味苦,性溫;有大毒。歸肝經、脾經。具有通絡止痛,散結消腫的功能。生馬錢子毒性劇烈,僅供外用。常用于局部腫痛,如治喉作痛,面癱等。制馬錢子毒性降低,亦易粉碎,常供內服。多用于風濕痛,跌打損傷,癰疽,疔瘡,瘰疬,痰核,麻木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