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長期使用西藥,激素,導致身體虛弱,免疫功能下降,耐藥性,所以繼續(xù)用藥也就沒有效果了,很多患者都出現(xiàn)久病不愈的情況,因此臨床上都比較提倡中醫(yī)治療,這不光可以針對疾病治療,也可以調(diào)理,保健,預防等,如刺蒺藜,這臨床上是運用的比較廣泛,而對于刺蒺藜的副作用,有什么功效,下面給大家詳細的進行解答。
刺蒺藜是一年生草本;莖由基部分枝,平臥,淡褐色,長可達1米左右;全體被絹絲狀柔毛,雙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長1.5-5厘米;小葉6-14,對生,矩圓形,長6-15毫米,寬2-5毫米,頂端銳尖或鈍,基部稍偏斜,近圓形,全緣,花小,黃色,單生葉腋;花梗短;萼片5,宿存;花瓣5;雄蕊10,生花盤基部,基部有鱗片狀腺體,果為5個分果瓣組成,每果瓣具長短棘刺各1對;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狀突起,分布全國各地,長江以北最普遍;全球溫帶地區(qū)均有。
刺蒺藜的副作用: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烏頭為之使。"
②《本草匯言》:"陰虛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
③《得配本草》:"肝虛,受孕,二者禁用。"
刺蒺藜的功效:散風,明目,下氣,行血,治頭痛,身癢,目赤腫翳,胸滿,咳逆,癥瘕,乳難,癰疽,瘰疬,平肝;解郁;祛風明目。主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房脹痛;乳閉不通;經(jīng)閉;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白癜風;瘡疽;瘰疬。
①《本經(jīng)》:"主惡血,破癱結積聚,喉痹,乳難。"
②《別錄》:"主身體風癢,頭痛、咳逆?zhèn)危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癀,可作摩粉。"
③《藥性論》:"治諸風疬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產(chǎn),去燥熱。"
④《日華子本草》:"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并墮胎。"
⑤《本草圖經(jīng)》:"主痔漏,陰汗,及婦人發(fā)乳,帶下。"
⑥《綱目》:"治風秘及蛔蟲心腹痛。"
⑦《會約醫(yī)鏡》:"瀉肺氣而散肝風,除目赤翳膜,肺癰,乳巖,濕瘡。"
⑧《本草再新》:"鎮(zhèn)肝風,瀉肝火,益氣化痰,散濕破血,消癰疽,散瘡毒。"
⑨《南京民間藥草》:"治紅白痢疾。"
⑩《江蘇植藥志》:"治脅痛,療諸瘍,去風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