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種仁。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果實,再曬干,除去外殼、黃褐色種皮和雜質(zhì),收集種仁。
簡介
詞目:薏 薏仁
拼音:yì rén(音同:意人)
性味:性涼,味甘、淡。新鮮的薏米有一股類似稻谷的清香味道,那些有哈喇味或者別的不正常味道的薏米,可能是陳薏米也可能是化學(xué)藥品熏制的,需要謹(jǐn)慎購買。
成分:含薏苡仁酯(coixenolide);并含脂肪油,油中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蕓苔甾醇(campesterol)、棕櫚酸、8-十八烯酸、豆甾醇等,尚含氨基酸、蛋白質(zhì)、糖類。
主要功能
健脾滲濕,除痹止瀉。薏米可用于治療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生長環(huán)境
喜生于濕潤地區(qū),但能耐澇耐旱。中國各地均有栽培。長江以南各地有野生。生于屋旁、荒野、河邊、溪澗或陰濕山谷中,北方俗稱草珠珠,嶺南(廣州)人口中的“瑯亞珠”。
收藏儲備
在9-10月莖葉枯黃,果實呈褐色,大部成熟(約85%成熟)時,割下植株,集中立放3-4d后脫粒,篩去莖葉雜物,曬干或烤干,用脫殼機(jī)械脫去總苞和種皮即可。
名家論述
1、《本草正》:薏苡,味甘淡,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以其志濕,故能利關(guān)節(jié),除腳氣,治痿弱拘攣濕痹,消水腫疼痛,利小便熱淋,亦殺蛔蟲。以其微降,故亦治咳嗽唾膿,利膈開胃。以其性涼,故能清熱,止煩渴、上氣。但其功力甚緩,用為佐使宜倍。
2、《藥品化義》:薏米,味甘氣和,清中濁品,能健脾陰,大益腸胃。主治脾虛瀉,致 成水腫,風(fēng)濕盤緩,致成手足無力,不能屈伸。蓋因濕勝則土敗,土勝則氣復(fù),腫自消而力自生。取其入肺,滋養(yǎng)化源,用治上焦消渴,肺癰腸癰。又取其味厚沉下,培植部,用治腳氣腫痛,腸紅崩漏。若咳血久而食少者,假以氣和力緩,倍用無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