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交織的縱皺紋及點狀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黃色;內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呈層片狀,易剝離。無臭,味苦。可以驅蟲,療癬。用于蛔蟯蟲病,蟲積腹痛;外治疥癬瘙癢。
苦楝皮的簡介
【名稱】:苦楝皮
【別名】:楝木皮、楝樹枝皮、苦楝樹白皮、東行楝根白皮、楝皮、楝根皮、楝根木皮、苦楝樹皮、苦楝根皮。
【藥材類別】:枝葉/樹皮類
【性味】苦,寒,有毒。
①《別錄》:微寒。
②《日華子本草》:苦,微毒。
⑧《醫(yī)林籍要》:大苦,大寒。
【歸經】:脾;胃;肝經
【入藥部分】:為楝科植物楝和川楝的樹皮及根皮。
【產地和分布】:生于平壩或丘陵地帶濕潤處,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邊。分布于河南省、甘肅省、湖北省、湖南省、廣西省、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等地。
【形態(tài)特征】:落葉喬木,高15~20米。樹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狀毛,旋即脫落,老枝紫色,有細點狀皮孔。羽狀復葉,互生,長20~80厘米;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厘米,寬2~3厘米,基部闊楔形或圓形,先端長尖,邊緣有齒缺,上面深綠,下面淺綠,幼時有星狀毛,稍后除葉脈上有白毛外,余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長約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毫米。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長約3厘米,淡黃色,4~5室,每室具種子1枚?;ㄆ?~5月。果期10~11月。
苦楝皮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15-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苦楝皮的功效與作用
殺蟲;療癬。主蛔蟲病;鉤蟲病;蟯蟲病;陰道滴蟲病;疥瘡;頭癬。
①《別錄》:療蛔蟲,利大腸。
②陶弘景:根:以苦酒摩涂疥;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蟲。
③《日華子本草》:治游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小兒壯熱,并煎湯浸洗。
④《滇南本草》:根皮殺小兒寸白蟲。
⑤《醫(yī)林纂要》:殺疳、治疽。
⑥《現(xiàn)代實用中藥》:根皮對絳蟲、蛔蟲、蟯蟲都有效。
⑦《湖南藥物志》:治凍瘡。
苦楝皮的附方
①治小兒蛔蟲:㈠樟木,削上蒼皮,以水煎取汁飲之,量大小多少。此為有小毒。(《千金方》)㈡樟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三升,砂鍋(熬)成膏,五更初溫酒服一匙,以蟲下為度。(《簡便單方》)
②治小兒蟲痛不可忍者:苦楝根白皮二兩,白蕪荑半兩。為末,每服一錢,水-小盞,煎取半盞,放冷,待發(fā)時服,量大小加減,無時。(《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抵圣散)
③殺蟯蟲:楝根皮二錢,苦參二錢,蛇床子一錢,皂角五分。共為末,以蜜煉成丸,如棗大,納入肛門或陰道內。(《藥物圖考》楝皮殺蟲丸)
④治鉤蟲?。嚎嚅?去粗皮)十斤,加水五十斤,熬成十斤;另用石榴皮八兩,加水五斤,熬成二斤,兩種藥水混合攪勻,成人每次服一兩。(《湖南藥物志》)
⑤治癮疹:楝皮濃煎浴。(《斗門方》)
⑥治疥瘡風蟲: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為末,豬脂調涂。(《奇效良方》)
⑦治頑固性濕癬:楝根皮,洗凈曬干燒灰,調茶抽涂抹患處,隔日洗去再涂,如此三、四次。(《福建中醫(yī)藥》(2):43,1959)
⑧治瘺瘡:楝樹白皮、鼠肉、當歸各二兩,薤白三兩,生地黃五兩,臘月豬脂三升。煎膏成,敷之孔上,令生肉。(《劉涓子鬼遺方》坐肉膏)
⑨治小兒禿瘡及諸惡瘡,蠷螋瘡:楝樹枝皮燒灰,和豬膏敷之。(《千金方》)
⑩治蟲牙痛:苦楝樹皮煎湯漱口。(《湖南藥物志》)
擴展閱讀:注意事項
體弱及肝腎功能障礙者、孕婦及脾胃虛寒者均慎服。亦不宜持續(xù)和過量服用。苦楝皮有一定的毒副反應,服藥中毒后可有頭痛、頭暈、惡心、吐吐、腹痛等癥狀。嚴重中毒,可出現(xiàn)內臟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樞麻痹,甚至休克、昏迷死亡。
①《新修本草》:此有兩種,有雄有雌。雄者根赤無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當取雌者。
②《福建藥物志》:苦楝根皮驅蟲有效,但有一定的毒性,應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等情況,慎重投藥。